App藏污纳垢,审核岂能置若罔闻

2025-03-13 06:35 来源:光明网

  打开软件,首页推荐频道的擦边视频十分“辣眼”;每到夜晚,不少城市贴吧被带水印的美女自拍照刷屏,用于发布招嫖广告或诱导下载色情App;一些更为隐秘的角落里,甚至有人开展含有淫秽内容的陪聊服务、买卖色情视频……近日,有网友向媒体记者反映,某App里充斥着大量低俗信息,隐藏不少涉黄内容,严重影响用户体验,连未成年人也能轻易接触到。

  针对上述问题,该App公共服务热线工作人员回应称,推荐页内容由系统数据推送,用户遇到不想看的可以点击“不感兴趣”“不看”,也可以直接举报。对于贴吧中出现的涉黄信息,该工作人员表示,用户可以举报,以贴吧工作人员审核结果为准。“每个人的观点不一样,有人觉得合适有人觉得不合适,这是没办法判断的。如果内容确实违规,贴吧会根据协议进行处理,甚至封号。”

  种种乱象触目惊心,相关工作人员的解释则令人感到费解——当人工审核最严厉的后果不过是“封号”的时候,如何能按住那些蠢蠢欲动的黑手?更为重要的是,既然相关工作人员“没办法判断”,所谓严格审核又该从何说起?任由贴吧沦为藏污纳垢之地,人工审核却无动于衷,这显然无法归因于“技术问题”,更多恐怕还是暴露出了一种态度问题——泥沙俱下的内容与是非不分的监管互为映射,说白了都是为了有毒的流量、肮脏的“生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从1997年的62万人增长至2024年的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升至78.6%。随着互联网业务的蓬勃发展,网络环境的文明程度日益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网民的切身感受和利益,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和文明秩序。藏污纳垢的贴吧,不仅制造了大量视听污染,而且也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造成巨大威胁——现在,不少青少年都喜欢使用贴吧等软件进行社群交流,但相关软件并没有设置青少年模式,这也就意味着青少年可以直接查看低俗内容,其危害性显而易见。

  《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了平台应当落实主体责任,其中要求,配备与服务规模相适应的专业人员,健全信息审核、信息安全管理、值班巡查、应急处置、技术保障等制度。2024年4月,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开展“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聚焦“自媒体”无底线造热点蹭热点,制造以假乱真、虚实混杂的“信息陷阱”等突出问题,从严整治漠视公共利益、违背公序良俗、扰乱公共秩序,为了流量不择手段、丧失底线的“自媒体”。

  “有传播就有责任”,信息传播的公共性决定了网络平台肩负着公共属性。维护网络空间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制度层面的建制立规,而且离不开广大互联网企业和网民的深度参与。互联网业务已经进入“内容至上”的下半场,网络平台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内容和创作者,这是所有网络平台必然面对的拷问,也是整个行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任何哗众取宠收割流量的做法,都是对包括网络平台在内各方利益最直接的伤害。加强内容审核,剔除有毒的流量,这是营造清朗网络环境的题中之义,也是网络平台无法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年巍)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App藏污纳垢,审核岂能置若罔闻

2025年03月13日 06:35   来源:光明网   张涛

  打开软件,首页推荐频道的擦边视频十分“辣眼”;每到夜晚,不少城市贴吧被带水印的美女自拍照刷屏,用于发布招嫖广告或诱导下载色情App;一些更为隐秘的角落里,甚至有人开展含有淫秽内容的陪聊服务、买卖色情视频……近日,有网友向媒体记者反映,某App里充斥着大量低俗信息,隐藏不少涉黄内容,严重影响用户体验,连未成年人也能轻易接触到。

  针对上述问题,该App公共服务热线工作人员回应称,推荐页内容由系统数据推送,用户遇到不想看的可以点击“不感兴趣”“不看”,也可以直接举报。对于贴吧中出现的涉黄信息,该工作人员表示,用户可以举报,以贴吧工作人员审核结果为准。“每个人的观点不一样,有人觉得合适有人觉得不合适,这是没办法判断的。如果内容确实违规,贴吧会根据协议进行处理,甚至封号。”

  种种乱象触目惊心,相关工作人员的解释则令人感到费解——当人工审核最严厉的后果不过是“封号”的时候,如何能按住那些蠢蠢欲动的黑手?更为重要的是,既然相关工作人员“没办法判断”,所谓严格审核又该从何说起?任由贴吧沦为藏污纳垢之地,人工审核却无动于衷,这显然无法归因于“技术问题”,更多恐怕还是暴露出了一种态度问题——泥沙俱下的内容与是非不分的监管互为映射,说白了都是为了有毒的流量、肮脏的“生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从1997年的62万人增长至2024年的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升至78.6%。随着互联网业务的蓬勃发展,网络环境的文明程度日益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网民的切身感受和利益,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和文明秩序。藏污纳垢的贴吧,不仅制造了大量视听污染,而且也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造成巨大威胁——现在,不少青少年都喜欢使用贴吧等软件进行社群交流,但相关软件并没有设置青少年模式,这也就意味着青少年可以直接查看低俗内容,其危害性显而易见。

  《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了平台应当落实主体责任,其中要求,配备与服务规模相适应的专业人员,健全信息审核、信息安全管理、值班巡查、应急处置、技术保障等制度。2024年4月,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开展“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聚焦“自媒体”无底线造热点蹭热点,制造以假乱真、虚实混杂的“信息陷阱”等突出问题,从严整治漠视公共利益、违背公序良俗、扰乱公共秩序,为了流量不择手段、丧失底线的“自媒体”。

  “有传播就有责任”,信息传播的公共性决定了网络平台肩负着公共属性。维护网络空间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制度层面的建制立规,而且离不开广大互联网企业和网民的深度参与。互联网业务已经进入“内容至上”的下半场,网络平台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内容和创作者,这是所有网络平台必然面对的拷问,也是整个行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任何哗众取宠收割流量的做法,都是对包括网络平台在内各方利益最直接的伤害。加强内容审核,剔除有毒的流量,这是营造清朗网络环境的题中之义,也是网络平台无法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