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海归报考公务员是多大的新闻?

2016年06月01日 08:57   来源:红网   沈道远

  沪上公务员考试报名明显降温,而海归报名“公考”培训人数却有增无减。沪上中公教育等“公考”培训机构、智联招聘昨天提供的信息表明,3年前本市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培训,海归报名人数几乎为零,但去年海归报名数已增至七八百人,今年预计有望接近千人。(5月30日光明网)

  近年来,公务员群体已经成了民众关注的焦点,但凡是涉及公务员的事情,媒体总是乐意去报道。其中,有关公务员考试的新闻,更是媒体重点报道的对象。可是经过媒体这些年的重点报道,民众见过了太多“公考”新闻了,因此,如果有关“公考”的报道没有新的“新闻点”,或者说“话题性”,是难以引发舆论热议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今媒体在报道“公考”时,总是试图去发掘一些“新闻噱头”,以炒热“公考”这碗冷饭。

  近日,有媒体称,沪上公务员考试报名明显降温,而海归报名“公考”培训人数却有增无减,并且还援引中公教育等“公考”培训机构、智联招聘提供的信息作为佐证。报道声称,沪上公务员考试去年海归报名数已增至七八百人,今年预计有望接近千人。表面上看,这则报道新闻点十足,“公考+海归”势必会引起舆论的关注。可是,海归报考公务员能算得上多大的新闻呢?

  首先,海归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物。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机会出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日益增多,加之这些年中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这些留学生回国就业的意愿也十分强烈。所以,每年都会有大批海归回国就业。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如今的海归在就业市场上已经失去了社会精英、知识精英的光环,用人单位对于海归的聘用,也更为理性。一方面海归人数在增加,一方面海归的就业不容乐观,两个原因叠加,自然报考公务员就会成为不少人的选择,这有什么好稀奇的呢?说到底,就是一个就业困难的问题,媒体至于对此大肆渲染报道吗?

  其次,新闻援引的数据缺乏说服力。媒体得出海归报考公务员逐年增加的结论,依据的是“公考”培训机构、智联招聘等提供的数据。这些机构发布的数据真实可靠吗?会不会这些数据发布也只是这些机构宣传炒作的一个“噱头”呢?媒体将这些没有经过官方验证的消息作为新闻源,恐怕也是一种不严谨的新闻报道之风。既然要报道海归报考公务员的人数,为何不到组织考试的人社部门去采访数据信息呢?如果,这些培训机构和智联招聘上的信息,存在虚报夸大,那媒体的报道岂不是在发布虚假信息吗?

  最后,新闻更像是一则广告软文。仔细的浏览这则新闻,不难发现,无论是引用的数据,还是采访的专家,都提到中公教育这家考试培训机构。另外,新闻重点报道在海归报名公务员培训的人数逐年上升。其实这样的报道潜台词即,中公教育是海归人士报考公务员的选择。很显然,这实际上更像是一则包裹着新闻外衣的中公教育的广告。所以,这哪里算得上什么严格的新闻呢?

  民众关注公务员群体,关注公务员考试,这是好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媒体不能肆无忌惮地消费民众的关注,而去报道一些公务员的花边新闻,以求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由此观之,所谓的海归报考公务员热,不过是媒体无聊的炒作,甚至是公考培训机构别有用心的广告。对此,民众不必太在意,毕竟这样的消息哪里称得上什么新闻呢?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