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近来,北京、上海、深圳、浙江等多地加快“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通过技能培训、直播带岗、智能岗位推送等方式,为求职者在“家门口”就业提供便利。
当前,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一方面,部分求职者“高不成低不就”,技能水平与岗位需求错位,导致“有人无岗”;另一方面,一些企业陷入“有岗无人”的困境——缺乏合适的一线技能人才,制约了产能释放。“15分钟就业服务圈”旨在将就业服务资源直接送到居民身边,通过精准匹配,助力求职者在居住地附近实现充分就业。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升级,反映到就业服务领域,就需要信息服务更全面、职业指导更专业、就业创业服务更精准。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5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20条服务举措。其中,围绕“谁来服务”,提出健全基层就业服务网点,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围绕“服务提效”,提出要强化数字赋能的服务方式。
精准高效的就业公共服务,能够有效降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求职招聘成本,提升人岗对接效率,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从各地实践看,基层就业服务正不断创新形式、优化供给,通过一系列实招硬招提升便民服务质效,助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据媒体报道,北京石景山区人社部门在八角街道试点建设零工驿站,结合市场用工形势和求职人员需求,开设电商直播、视频剪辑等实用性技能培训,帮助劳动者掌握就业“硬本领”;内蒙古创新“就业+”模式,将招聘会搬进商场、夜市、庙会、社区、校园等场景,实现就业服务“在身边”“不打烊”;浙江杭州依托“大数据+铁脚板”服务模式,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智能化、精细化、实时化就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