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街上,冷不防被突如其来的烟味熏到;等红灯时,被随风飘来的烟雾扑个满脸……这样的“游烟”困扰,你是否也深有体会?这种吸烟者边走边抽形成的二手烟,已经成为许多人日常出行的痛点。
“游烟”二字,形象地道出了它的特点:动态扩散、难以躲避。与固定场所吸烟不同,游烟产生的烟雾随风飘散,来往的路人常常防不胜防。尤其在学校门口、医院周边、商业街区等人流密集处,儿童、孕妇、老年人等往往被迫沦为“二手烟民”。面对这种“会移动的污染源”,越来越多的人呼吁:是时候对游烟进行整治了!
有人说,室外吸两口烟能有多大危害?连走路抽烟都要管,是不是管得太宽了?
治理游烟,还真不是“管得宽”。众多研究早已揭示,二手烟含有数百种对人体健康有毒有害的物质,其中至少69种是致癌物质。更关键的是,二手烟暴露不存在所谓的安全水平,即使短暂接触也会危害人体健康;而如果长期暴露在二手烟环境中,患癌的风险会大幅增加。2024年,上海市开展了关于室外二手烟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一万名受访者中,近六成人表示经常遭遇“游烟”,九成人对“游烟”表示反感——“游烟”不仅危害他人健康,随意丢弃的烟头还存在火灾隐患。
当一种行为已经引发如此普遍的公众不适,我们还能用“管得宽”来质疑治理的必要性吗?所谓的“自由”从来都有边界,正如我们享有“驾驶自由”,但绝不能容忍“酒驾自由”;我们尊重“养宠自由”,但必须遵守“遛狗拴绳”的规定。同样地,“抽烟自由”绝不等于“随地抽烟自由”,更不等同于“让整条街的路人被动吸烟的自由”。文明社会的规则,需要在个人自由和公共利益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