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游烟”,并非“管得宽”

2025-05-30 07:4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走在街上,冷不防被突如其来的烟味熏到;等红灯时,被随风飘来的烟雾扑个满脸……这样的“游烟”困扰,你是否也深有体会?这种吸烟者边走边抽形成的二手烟,已经成为许多人日常出行的痛点。

“游烟”二字,形象地道出了它的特点:动态扩散、难以躲避。与固定场所吸烟不同,游烟产生的烟雾随风飘散,来往的路人常常防不胜防。尤其在学校门口、医院周边、商业街区等人流密集处,儿童、孕妇、老年人等往往被迫沦为“二手烟民”。面对这种“会移动的污染源”,越来越多的人呼吁:是时候对游烟进行整治了!

有人说,室外吸两口烟能有多大危害?连走路抽烟都要管,是不是管得太宽了?

治理游烟,还真不是“管得宽”。众多研究早已揭示,二手烟含有数百种对人体健康有毒有害的物质,其中至少69种是致癌物质。更关键的是,二手烟暴露不存在所谓的安全水平,即使短暂接触也会危害人体健康;而如果长期暴露在二手烟环境中,患癌的风险会大幅增加。2024年,上海市开展了关于室外二手烟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一万名受访者中,近六成人表示经常遭遇“游烟”,九成人对“游烟”表示反感——“游烟”不仅危害他人健康,随意丢弃的烟头还存在火灾隐患。

当一种行为已经引发如此普遍的公众不适,我们还能用“管得宽”来质疑治理的必要性吗?所谓的“自由”从来都有边界,正如我们享有“驾驶自由”,但绝不能容忍“酒驾自由”;我们尊重“养宠自由”,但必须遵守“遛狗拴绳”的规定。同样地,“抽烟自由”绝不等于“随地抽烟自由”,更不等同于“让整条街的路人被动吸烟的自由”。文明社会的规则,需要在个人自由和公共利益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

事实上,许多吸烟者自己也对游烟感到不满——他们同样不希望自己的家人、孩子在街上被迫吸入二手烟。治理游烟,说到底是为了让所有人能在公共场所自由呼吸。就像红绿灯是为了保护人们的出行安全,控烟也是在为整个社会构筑健康防线。

如何破解“游烟”难题?不妨参考上海的做法:既要划清底线,也要留足空间。

去年9月,上海实施的全国首个室外吸烟点地方标准,处处透着贴心:选址避开人群聚集区,与建筑出入口保持6米安全距离,面积控制在6平方米以内,不设座椅等滞留设施……今年3月,上海在外滩、武康路等8个“网红”地标率先试点控制游烟,通过电子屏宣传、规范吸烟点、志愿者劝导等方式,让“吸烟请看标识”渐成风尚。

在“疏”的同时,“堵”的力度同样重要:上海明确,在幼儿园、医院等公共场所禁烟区发现“游烟”,一个12345电话就能举报,违规者最高面临200元罚款,场所管理方最高可罚3万元。该硬则硬,当柔则柔,刚柔并济,方能既守住公共健康底线,又为吸烟者留出合理的空间。

科技也正在给游烟的治理带来新的可能:广州在200余栋写字楼安装智能烟感报警系统,杭州推出“控烟一张图”公众举报平台,北京某社区通过“烟味监测仪”与通风系统联动,使二手烟投诉下降72%……这些都是科技赋能控烟的有益尝试。

但说到底,治理游烟不能只靠外力,关键还在于凝聚社会共识。当某天人们都养成习惯——想抽烟?找吸烟区;看见游烟?善意提个醒,这才是文明社会该有的模样。控烟不是跟烟民过不去,而是让所有的人都能自由呼吸。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治理“游烟”,并非“管得宽”

2025年05月30日 07:4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王美华

走在街上,冷不防被突如其来的烟味熏到;等红灯时,被随风飘来的烟雾扑个满脸……这样的“游烟”困扰,你是否也深有体会?这种吸烟者边走边抽形成的二手烟,已经成为许多人日常出行的痛点。

“游烟”二字,形象地道出了它的特点:动态扩散、难以躲避。与固定场所吸烟不同,游烟产生的烟雾随风飘散,来往的路人常常防不胜防。尤其在学校门口、医院周边、商业街区等人流密集处,儿童、孕妇、老年人等往往被迫沦为“二手烟民”。面对这种“会移动的污染源”,越来越多的人呼吁:是时候对游烟进行整治了!

有人说,室外吸两口烟能有多大危害?连走路抽烟都要管,是不是管得太宽了?

治理游烟,还真不是“管得宽”。众多研究早已揭示,二手烟含有数百种对人体健康有毒有害的物质,其中至少69种是致癌物质。更关键的是,二手烟暴露不存在所谓的安全水平,即使短暂接触也会危害人体健康;而如果长期暴露在二手烟环境中,患癌的风险会大幅增加。2024年,上海市开展了关于室外二手烟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一万名受访者中,近六成人表示经常遭遇“游烟”,九成人对“游烟”表示反感——“游烟”不仅危害他人健康,随意丢弃的烟头还存在火灾隐患。

当一种行为已经引发如此普遍的公众不适,我们还能用“管得宽”来质疑治理的必要性吗?所谓的“自由”从来都有边界,正如我们享有“驾驶自由”,但绝不能容忍“酒驾自由”;我们尊重“养宠自由”,但必须遵守“遛狗拴绳”的规定。同样地,“抽烟自由”绝不等于“随地抽烟自由”,更不等同于“让整条街的路人被动吸烟的自由”。文明社会的规则,需要在个人自由和公共利益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

事实上,许多吸烟者自己也对游烟感到不满——他们同样不希望自己的家人、孩子在街上被迫吸入二手烟。治理游烟,说到底是为了让所有人能在公共场所自由呼吸。就像红绿灯是为了保护人们的出行安全,控烟也是在为整个社会构筑健康防线。

如何破解“游烟”难题?不妨参考上海的做法:既要划清底线,也要留足空间。

去年9月,上海实施的全国首个室外吸烟点地方标准,处处透着贴心:选址避开人群聚集区,与建筑出入口保持6米安全距离,面积控制在6平方米以内,不设座椅等滞留设施……今年3月,上海在外滩、武康路等8个“网红”地标率先试点控制游烟,通过电子屏宣传、规范吸烟点、志愿者劝导等方式,让“吸烟请看标识”渐成风尚。

在“疏”的同时,“堵”的力度同样重要:上海明确,在幼儿园、医院等公共场所禁烟区发现“游烟”,一个12345电话就能举报,违规者最高面临200元罚款,场所管理方最高可罚3万元。该硬则硬,当柔则柔,刚柔并济,方能既守住公共健康底线,又为吸烟者留出合理的空间。

科技也正在给游烟的治理带来新的可能:广州在200余栋写字楼安装智能烟感报警系统,杭州推出“控烟一张图”公众举报平台,北京某社区通过“烟味监测仪”与通风系统联动,使二手烟投诉下降72%……这些都是科技赋能控烟的有益尝试。

但说到底,治理游烟不能只靠外力,关键还在于凝聚社会共识。当某天人们都养成习惯——想抽烟?找吸烟区;看见游烟?善意提个醒,这才是文明社会该有的模样。控烟不是跟烟民过不去,而是让所有的人都能自由呼吸。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