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假期,1元一根的冰棍、2.5元一根的黄瓜,让国内首家破产的5A级景区——龙潭大峡谷出了圈。与此同时,有媒体梳理5年来与破产景区相关的公开报道,据不完全统计,有7家4A级景区、3家5A级景区破产。一边是节假日一个劲儿弹出的限流公告,一边又是资不抵债的破产和降价拍卖却一直流拍的经营权,景区在经历什么,旅游将如何变革?
“靠山吃山”曾是旅游业的黄金法则,然而,不少5A景区却在长期发展中陷入借贷、开发、再借贷的恶性循环。究其根源,对“门票经济”的过度依赖,让景区抗风险能力变得脆弱不堪。数据显示,我国自然景观类景区门票收入占比普遍超50%,但人力成本、维护费用却像无底洞般吞噬利润。“门票撑门面,负债背身后”的模式,让很多景区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中摇摇欲坠。
市场的风向早已转变。“穷游”趋势下,游客消费逻辑发生巨变,年轻游客不再为单一景观买单。那些只追求“门票经济”、将山水当作摇钱树的景区,终究会因无法满足新需求而被时代抛弃。
景区破产的多米诺骨牌下,还隐藏着盲目投资的陷阱。例如,河南省的养子沟景区斥资数亿打造108个景点,甚至规划老年公寓、购物广场,却忘了自身4A景区的定位;河北省的野三坡旅投盲目扩张,最终因资金链断裂走向重整。这些案例暴露出一个通病,即管理者将景区当作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盲目追求“大而全”,却忽略了市场需求的本质。
旅游不是简单的基建项目,而是需要精准定位的体验产业。没有文化内核、缺乏体验设计的人造景观,不过是空中楼阁。正如专家所言:“资源太好也是陷阱,躺在山水上睡大觉,早晚要被市场叫醒。”盲目投资的冲动,本质上是对旅游经济的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