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冰棍救活破产景区?旅游业该如何破局

2025-06-04 07:04 来源:光明网

端午假期,1元一根的冰棍、2.5元一根的黄瓜,让国内首家破产的5A级景区——龙潭大峡谷出了圈。与此同时,有媒体梳理5年来与破产景区相关的公开报道,据不完全统计,有7家4A级景区、3家5A级景区破产。一边是节假日一个劲儿弹出的限流公告,一边又是资不抵债的破产和降价拍卖却一直流拍的经营权,景区在经历什么,旅游将如何变革?

“靠山吃山”曾是旅游业的黄金法则,然而,不少5A景区却在长期发展中陷入借贷、开发、再借贷的恶性循环。究其根源,对“门票经济”的过度依赖,让景区抗风险能力变得脆弱不堪。数据显示,我国自然景观类景区门票收入占比普遍超50%,但人力成本、维护费用却像无底洞般吞噬利润。“门票撑门面,负债背身后”的模式,让很多景区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中摇摇欲坠。

市场的风向早已转变。“穷游”趋势下,游客消费逻辑发生巨变,年轻游客不再为单一景观买单。那些只追求“门票经济”、将山水当作摇钱树的景区,终究会因无法满足新需求而被时代抛弃。

景区破产的多米诺骨牌下,还隐藏着盲目投资的陷阱。例如,河南省的养子沟景区斥资数亿打造108个景点,甚至规划老年公寓、购物广场,却忘了自身4A景区的定位;河北省的野三坡旅投盲目扩张,最终因资金链断裂走向重整。这些案例暴露出一个通病,即管理者将景区当作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盲目追求“大而全”,却忽略了市场需求的本质。

旅游不是简单的基建项目,而是需要精准定位的体验产业。没有文化内核、缺乏体验设计的人造景观,不过是空中楼阁。正如专家所言:“资源太好也是陷阱,躺在山水上睡大觉,早晚要被市场叫醒。”盲目投资的冲动,本质上是对旅游经济的误读。

山水有价,体验无价,旅游的本质是获得独特的体验,而景区应该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那些长盛不衰的顶流景区,靠的不仅是自然奇观,更是游客在这里可以获得不一样的体验。反观那些只会用“网红秋千”“玻璃栈道”堆砌的景区,都是在同质化竞争中被淹没。

龙潭大峡谷的重生之路,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经验。破产重组后,其放下“大投资”执念,回归良心景区定位并保留自然野趣,让峡谷本身成为最佳景点。这种“减法思维”摒弃贪大求全,告别粗放开发,将目光投向细分市场与精细运营。

当人们为龙潭大峡谷的“1元冰棍”感动时,其实是在为一种真诚的旅游哲学点赞。那些倒在黎明前的景区,或许就输在对“美”的理解太过肤浅,以为圈起一座山就能赚钱,却忘了景区需要让人在山水间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

当然,彻底走出“破产潮”阴影,还需多方共同发力。政策层面,2024年全国旅游发展大会提出“幸福产业”定位,意味着旅游业要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地方政府应打破“唯评级论”政绩观,引导景区差异化发展。金融机构也要避免“短贷长投”的资金错配,为长线运营提供支持。行业自身则需建立“退出机制”,让低效资产有序出清,为优质项目腾出空间。(孔德淇)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1元冰棍救活破产景区?旅游业该如何破局

2025年06月04日 07:04   来源:光明网   孔德淇

端午假期,1元一根的冰棍、2.5元一根的黄瓜,让国内首家破产的5A级景区——龙潭大峡谷出了圈。与此同时,有媒体梳理5年来与破产景区相关的公开报道,据不完全统计,有7家4A级景区、3家5A级景区破产。一边是节假日一个劲儿弹出的限流公告,一边又是资不抵债的破产和降价拍卖却一直流拍的经营权,景区在经历什么,旅游将如何变革?

“靠山吃山”曾是旅游业的黄金法则,然而,不少5A景区却在长期发展中陷入借贷、开发、再借贷的恶性循环。究其根源,对“门票经济”的过度依赖,让景区抗风险能力变得脆弱不堪。数据显示,我国自然景观类景区门票收入占比普遍超50%,但人力成本、维护费用却像无底洞般吞噬利润。“门票撑门面,负债背身后”的模式,让很多景区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中摇摇欲坠。

市场的风向早已转变。“穷游”趋势下,游客消费逻辑发生巨变,年轻游客不再为单一景观买单。那些只追求“门票经济”、将山水当作摇钱树的景区,终究会因无法满足新需求而被时代抛弃。

景区破产的多米诺骨牌下,还隐藏着盲目投资的陷阱。例如,河南省的养子沟景区斥资数亿打造108个景点,甚至规划老年公寓、购物广场,却忘了自身4A景区的定位;河北省的野三坡旅投盲目扩张,最终因资金链断裂走向重整。这些案例暴露出一个通病,即管理者将景区当作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盲目追求“大而全”,却忽略了市场需求的本质。

旅游不是简单的基建项目,而是需要精准定位的体验产业。没有文化内核、缺乏体验设计的人造景观,不过是空中楼阁。正如专家所言:“资源太好也是陷阱,躺在山水上睡大觉,早晚要被市场叫醒。”盲目投资的冲动,本质上是对旅游经济的误读。

山水有价,体验无价,旅游的本质是获得独特的体验,而景区应该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那些长盛不衰的顶流景区,靠的不仅是自然奇观,更是游客在这里可以获得不一样的体验。反观那些只会用“网红秋千”“玻璃栈道”堆砌的景区,都是在同质化竞争中被淹没。

龙潭大峡谷的重生之路,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经验。破产重组后,其放下“大投资”执念,回归良心景区定位并保留自然野趣,让峡谷本身成为最佳景点。这种“减法思维”摒弃贪大求全,告别粗放开发,将目光投向细分市场与精细运营。

当人们为龙潭大峡谷的“1元冰棍”感动时,其实是在为一种真诚的旅游哲学点赞。那些倒在黎明前的景区,或许就输在对“美”的理解太过肤浅,以为圈起一座山就能赚钱,却忘了景区需要让人在山水间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

当然,彻底走出“破产潮”阴影,还需多方共同发力。政策层面,2024年全国旅游发展大会提出“幸福产业”定位,意味着旅游业要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地方政府应打破“唯评级论”政绩观,引导景区差异化发展。金融机构也要避免“短贷长投”的资金错配,为长线运营提供支持。行业自身则需建立“退出机制”,让低效资产有序出清,为优质项目腾出空间。(孔德淇)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