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的“去光环化”折射时代变迁

2016年07月21日 11:37   来源:南方网   斯涵涵

  海归,曾是高水平、高薪酬的“代名词”。然而,近年来,随着大规模“海归潮”的出现,海归的素质出现分化,其待遇与预期也与此前形成明显落差。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截至去年,我国出国留学回流率已超过50%。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出国留学从“精英化”逐步走向“大众化”。(新华网7月20日)

  过去,出国留学是权贵富裕家庭孩子的“专利”。海归屈指可数,学成回国更是凤毛麟角,但现在,根据选择国家的不同,费用也不等,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也能送孩子留学。出国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当留学市场供大于求、一些国家的工作签证和移民门槛提高时,“海归潮”便大规模出现。

  数据颇能说明问题,改革开放至2007年,我国累计留学出国人数为121.2万人,累计留学回国人数32万人,回流率仅26.4%。到2015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404.21万人,留学回国人数总量达221.86万人,回流率达54.8%,比2007年提高一倍。

  海归潮起潮落,折射时代变迁。以前到外国留学“镀金”后,回国后很容易找到一份如意、高薪、体面的工作,正所谓“海归”的“黄金时代”,其优势地位一时无二。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大,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留学的门槛越来越低,费用越来越低,中国留学生成为众多国家争抢的一项外汇资源,海归已从“黄金时代”逐步进入“镀金时代”和“青铜时代”,海归“去光环化”势在必然。

  毋庸讳言,一些人出国留学更多的是一种盲目跟风,根本不明白自己出国到底为何,追求“时髦”,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甚至连外语都没过关便盲目出国,留学不是为了增长知识培养能力,而是为了镀金找退路,结果在国外既没有学到什么知识,更浪费家庭的钱财和自己的青春。回到国内之后根本无法找到合适工作,高不成低不就,留学投入和薪酬回报形成落差,成为了“海待”,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留学的质量鱼目混杂,也加速了海归“去光环化”过程。

  然而,我们也看到了“海归潮”中的可喜现象。留学归国人才从当“政府雇员”到深入乡镇当村官,从高新行业到普通岗位,越来越理性、务实,脚踏实地,同时,很多城市通过政策层面吸引人才的力度逐渐加大,国内快速发展的环境与机遇也吸引“海归潮”归去来兮。因此,无论是从国家、社会发展的大层面还是在个人选择的小层面,“海归潮”称得上是一个诸多利好积聚的结果。

  海归“精英化”也好,“大众化”也罢,每一个群体的兴衰均是时代的镜照,每一种趋势的变化都印证着宏观与微观的共同抉择,我们不必过于拔高或者极度贬低,而需要理性对待,积极应对。我们既要看到海归群体的“缺陷”,也要正视其国际化视野、独立工作能力、快速适应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一方面留学人员需要加快适应海归常态化的调整,另一方面社会各方对海归群体也需要宽容与理性,努力创造条件,激发其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增强其发展后劲,扬长避短,让大批有实力、有梦想的海归学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闪耀独特光彩。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