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饭”里有政治

2025-06-03 07:39 来源:人民日报

尽管中央三令五申,“一顿饭”引发的作风问题仍时有发生。细微之处见品格,蚁穴虽小溃大堤。小事小节,不可小视。

笔者曾在河南省虞城县黄冢镇朱楼村蹲点调研,对其间两顿饭印象深刻。

一顿,是孝善大食堂的午餐。全村40多名8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享用,谁有事没来、谁近来忙啥,村干部心里门儿清。另一顿,是五保户刘大娘家的午饭。馍卖到了家门口,园子里的菜长势喜人,和老伴一个月有上千元补贴,“日子好得很嘞!”

一年四季,一日三餐。越是日常的地方,越能察民风、知政风、见作风。

孝善大食堂,干的是群众的事,密切的是党群干群关系。村干部挑大梁,筹款项、请厨师、聘会计,“既然利民,就别畏难,党员干部带头干!”开张后,老年人唱主角,你一言、我一语,村干部做服务、听诉求,“心拢在一块儿”。

从滹沱河畔为“进京赶考”立下“六条规定”,到新时代中央八项规定,“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好作风,具象为其乐融融的一餐饭,凝结成“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的鲜活实践。

焦裕禄同志在工作中曾立过一个规矩,干部与农民同吃,要深入“饭场”。所谓“饭场”,说的是以前的农村,人们喜欢端着饭碗三五成群、边吃边聊。深入“饭场”,就是要求党员干部与群众坐在一块、吃在一起,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解决好。

时代大踏步向前,形式上的“饭场”不再常见,但为民服务的“饭场”始终在场。“村道上的路灯啥时候装”“能不能有个活动室”……一顿饭的工夫,群众的“心头想”和“金点子”,就能打开村庄发展的新路子。

家常便饭,看的是工作质效,体现的是发展旨归。“十四五”以来,我国每年对农村脱贫不稳定、边缘易致贫和突发严重困难人口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刘大娘家的好日子,正得益于此。

“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曾在福建宁德地委工作的干部回忆起习近平同志当时的工作场景:“一年里他半年的时间都在下乡,入户看得很细,不知道掀了多少锅盖、掀了多少桌盖、掀了多少铺盖。”

为什么要“掀盖子”?因为惦记的是吃得好不好、住得暖不暖的实事,在意的是吃穿用度、急难愁盼的要紧事。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要让老百姓实打实体验到变化、感受到实惠,党员干部就要扑下身子真抓实干,来不得半点虚功。

反观有些人,不顾“百姓餐桌”,只管“饭局酒桌”;只问“能不能交差”,不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作风之弊,损害的是党的形象,侵蚀的是党的肌体,任其发展,就会如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

向历史深处看去,一顿饭里有政治。

抗战期间,爱国华侨陈嘉庚回国慰问。在重庆,面对推杯换盏,不得不在报纸上连续三天发出罢宴声明;到延安,窑洞外、桌子上,两菜一汤的露天“宴会”,让他萌生“拨开云雾见青天之感”,感慨“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两顿饭,看清中国的前途。青史可鉴,当警醒自勉。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一顿饭”里有政治

2025年06月03日 07:39   来源:人民日报   盛玉雷

尽管中央三令五申,“一顿饭”引发的作风问题仍时有发生。细微之处见品格,蚁穴虽小溃大堤。小事小节,不可小视。

笔者曾在河南省虞城县黄冢镇朱楼村蹲点调研,对其间两顿饭印象深刻。

一顿,是孝善大食堂的午餐。全村40多名8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享用,谁有事没来、谁近来忙啥,村干部心里门儿清。另一顿,是五保户刘大娘家的午饭。馍卖到了家门口,园子里的菜长势喜人,和老伴一个月有上千元补贴,“日子好得很嘞!”

一年四季,一日三餐。越是日常的地方,越能察民风、知政风、见作风。

孝善大食堂,干的是群众的事,密切的是党群干群关系。村干部挑大梁,筹款项、请厨师、聘会计,“既然利民,就别畏难,党员干部带头干!”开张后,老年人唱主角,你一言、我一语,村干部做服务、听诉求,“心拢在一块儿”。

从滹沱河畔为“进京赶考”立下“六条规定”,到新时代中央八项规定,“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好作风,具象为其乐融融的一餐饭,凝结成“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的鲜活实践。

焦裕禄同志在工作中曾立过一个规矩,干部与农民同吃,要深入“饭场”。所谓“饭场”,说的是以前的农村,人们喜欢端着饭碗三五成群、边吃边聊。深入“饭场”,就是要求党员干部与群众坐在一块、吃在一起,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解决好。

时代大踏步向前,形式上的“饭场”不再常见,但为民服务的“饭场”始终在场。“村道上的路灯啥时候装”“能不能有个活动室”……一顿饭的工夫,群众的“心头想”和“金点子”,就能打开村庄发展的新路子。

家常便饭,看的是工作质效,体现的是发展旨归。“十四五”以来,我国每年对农村脱贫不稳定、边缘易致贫和突发严重困难人口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刘大娘家的好日子,正得益于此。

“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曾在福建宁德地委工作的干部回忆起习近平同志当时的工作场景:“一年里他半年的时间都在下乡,入户看得很细,不知道掀了多少锅盖、掀了多少桌盖、掀了多少铺盖。”

为什么要“掀盖子”?因为惦记的是吃得好不好、住得暖不暖的实事,在意的是吃穿用度、急难愁盼的要紧事。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要让老百姓实打实体验到变化、感受到实惠,党员干部就要扑下身子真抓实干,来不得半点虚功。

反观有些人,不顾“百姓餐桌”,只管“饭局酒桌”;只问“能不能交差”,不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作风之弊,损害的是党的形象,侵蚀的是党的肌体,任其发展,就会如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

向历史深处看去,一顿饭里有政治。

抗战期间,爱国华侨陈嘉庚回国慰问。在重庆,面对推杯换盏,不得不在报纸上连续三天发出罢宴声明;到延安,窑洞外、桌子上,两菜一汤的露天“宴会”,让他萌生“拨开云雾见青天之感”,感慨“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两顿饭,看清中国的前途。青史可鉴,当警醒自勉。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