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央三令五申,“一顿饭”引发的作风问题仍时有发生。细微之处见品格,蚁穴虽小溃大堤。小事小节,不可小视。
笔者曾在河南省虞城县黄冢镇朱楼村蹲点调研,对其间两顿饭印象深刻。
一顿,是孝善大食堂的午餐。全村40多名8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享用,谁有事没来、谁近来忙啥,村干部心里门儿清。另一顿,是五保户刘大娘家的午饭。馍卖到了家门口,园子里的菜长势喜人,和老伴一个月有上千元补贴,“日子好得很嘞!”
一年四季,一日三餐。越是日常的地方,越能察民风、知政风、见作风。
孝善大食堂,干的是群众的事,密切的是党群干群关系。村干部挑大梁,筹款项、请厨师、聘会计,“既然利民,就别畏难,党员干部带头干!”开张后,老年人唱主角,你一言、我一语,村干部做服务、听诉求,“心拢在一块儿”。
从滹沱河畔为“进京赶考”立下“六条规定”,到新时代中央八项规定,“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好作风,具象为其乐融融的一餐饭,凝结成“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的鲜活实践。
焦裕禄同志在工作中曾立过一个规矩,干部与农民同吃,要深入“饭场”。所谓“饭场”,说的是以前的农村,人们喜欢端着饭碗三五成群、边吃边聊。深入“饭场”,就是要求党员干部与群众坐在一块、吃在一起,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解决好。
时代大踏步向前,形式上的“饭场”不再常见,但为民服务的“饭场”始终在场。“村道上的路灯啥时候装”“能不能有个活动室”……一顿饭的工夫,群众的“心头想”和“金点子”,就能打开村庄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