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别让“市长热线”成摆设

2016年05月18日 09:22   来源:广州日报   李红军

  记者近日在多个时段拨打多地的市长公开电话等政府热线电话,发现不少存在等待时间过长的情况,要么长时间占线,要么拨通后无人接听。在拨打东北某城市的市长公开电话时,记者连续拨打100多次无法接通,也没有任何语音提示信息。(5月17日《半月谈》)

  近年来随着阳光政府、责任政府的推行,不少地方相继设立了“市长热线”,旨在听取民意,改进政府工作,做到下情上传,彰显了政府的民生情怀。然而,“市长热线”在一些地方竟然沦落成摆设,百姓有事情向“政府热线”咨询或者求助时却遭遇“闭门羹”,要么长时间占线,要么无人接听。令人忧虑的是,不仅“市长热线”频频出现“肠梗阻”,包括政府部门、第三方机构以及公共事业单位在内的公共服务热线,也是“热线”不“热”,在公众心目中产生了十分不好的印象。零点咨询去年进行的公共服务热线公众印象调查显示仅有28.8%肯定是“亲民好举措”,54.7%认为“有些鸡肋”,还有16.5%认为“纯属摆设”。

  “市长热线”也好,“公共服务热线”也罢,设立的初衷是为了方便群众,可是一旦成为摆设,也就失去了意义。“热线”既是听取民意的一种渠道,又是公众表达诉求的一个平台。只有让它“高效运转”,真正“接地气”,才能够下情上传,使公众的合理诉求得到圆满解决。眼下打造阳光政府、责任政府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正视公众关切,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设身处地地为群众分忧解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亲民政府。

(责任编辑:武晓娟)

闂傚倸鍊风粈渚€骞夐敍鍕殰闁圭儤鍤﹀☉銏犵睄闁割偆鍣ュΛ鍛存⒑閸愬弶鎯堥柟鍐叉捣缁牓宕卞☉娆忎缓濡炪倖鐗徊浠嬪几閵堝洨纾奸柟鎷屽煐鐎氾拷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