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李宁认为,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发展转向更多依靠人力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这既是一个伴随阵痛的调整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升级过程。“希望大于困难”是基于中国经济现状的准确判断,我们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充满信心!
3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新华社记者 张铖 摄 图片来源:新华社
3月16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采访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他表示,“中国经济是困难和希望并存,如果从底盘和大势来看,希望大于困难。如果把亿万群众的创造力、积极性调动起来,可以形成投鞭断流的气势,再加上背水一战的意志,就可以顶住经济下行的压力,而且促进经济的转型。”
中国经济“希望大于困难”,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经济有市场潜力,如果改革持续推进,就会继续释放市场潜力,推动经济增长。二是推进简政、减税方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韧劲。三是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当传统动能由强变弱时,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形成新的“双引擎”,发展“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经济”就是要培育新动能,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四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
开年以来,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很不稳定,中国经济也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有人担忧中国经济会一路下滑。其实,在世界经济深刻调整和国内经济艰难转型的背景下,去年中国经济能够取得6.9%的增长速度殊为不易,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前景过度悲观或者唱空中国经济的论调都是站不住脚的。
更重要的是,我们并没有采用“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但可持续的道路,就是推进结构性改革。当然,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当中,还会有小幅或短期的波动。但是如果经济运行滑出合理区间,我们仍然有创新宏观调控的手段,可以稳定中国经济的运行。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6.5%-7%,也是考虑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考虑了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也有利于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规模超过13亿、经济规模近11万亿美元的经济体,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阶段转换,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都前所未有。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不仅需要我们万众一心、共克时艰,而且要进一步克服经济新常态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风险,着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打破体制机制束缚,大力实施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尽管去年以来,我国经济特别是股市、汇市遭遇了非常大的波动,但是在中央的领导下,我们顺利渡过了难关,经济平稳运行。这可以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压力测试,通过这次测试,我们也测出了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潜力。
当然,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发展转向更多依靠人力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这既是一个伴随阵痛的调整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升级过程。“希望大于困难”是基于中国经济现状的准确判断,我们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充满信心!(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李宁)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两会时评】汇聚众人之智 提振中国经济有信心
【两会时评】“新经济”让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