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近年来,减持尤其是违规减持,已经成为中国股市的一大祸害。为此,我们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从中国股市实际出发,一方面打击市场操纵,防止股价短期非理性暴涨,抑制产业资本套现冲动;另一方面则是完善制度,从规则上遏制产业资本天量套现。
近年来,中国股市减持泛滥成灾。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6年期间,重要股东累计减持金额分别为711.18亿元、1607.49亿元、2509.33亿元、5480.45亿元、3594.46亿元。在2013年和2015年,减持总额均出现翻倍增长。重要股东减持次数也有较快增长,从2012年的4463笔增长到2016年的8318笔;而2014年重要股东减持次数过万,据此测算,当年平均每天发生超过40笔减持。近三年来,每年减持金额都要远远多于IPO融资金额,2016年,前者大约是后者的一倍。
枯燥的阿拉伯数字后面是残酷的事实:投资者的血汗钱成就了产业资本从纸面财富到现实财富的成功兑现。这个过程时常伴随着欺诈,让很多投资者跳进了陷阱而悔恨。减持尤其是违规减持,已经成为中国股市的一大祸害。
如何规范减持行为?在笔者看来,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从中国股市实际出发,一方面打击市场操纵,防止股价短期非理性暴涨,抑制产业资本套现冲动;另一方面则是完善制度,从规则上遏制产业资本天量套现。
应当承认,中国股市问题不少,不管是机构、市场大佬,还是中小投资者都不够成熟,缺少价值投资文化,加之监管不到位,以致短期投机盛行,结构性高估长期存在,有的公司数年盈利都不及市值的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有句话曾在网上盛传:上市公司一年利润不够买一套房,但套现1%就足够买几套房。按照托宾Q理论,股票估值越高,套现越多,产业资本套现的欲望一定会被充分激发。
而产业资本套现正是市场疯狂炒作行为倒逼的结果,毕竟资本是追逐利益最大化的。不过,某些产业资本千方百计制造涨价题材,如并购、股权转让、高送转等,就不是那么地道了。至于像13家上市公司与徐翔勾结的经典案例,更是触犯了法律。因此,要想未雨绸缪地防止产业资本大规模减持,就必须严厉打击大资金市场操纵,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实际上,就整个市场运行而言,没有市场操纵就没有股价非理性暴涨,也就大大减少了产业资本的高位套现。
当然,中国股市产业资本套现欲望强烈,也有着制度的原因。一个是定价机制。产业资本原始成本都是以每股一元计价的,经过历史上多轮分红股本扩张,持股成本已经很低了,有的只有几毛钱。产业资本面对如今十几元几十元的股价,暴利效应十分巨大,减持套现的冲动也就产生了。其次是一股独大。有些上市公司大股东持有股份50%以上,即使套现部分筹码,也依然不改控制上市公司的局面,他们自然会选择减持,落袋为安。
对此,我们绝不能任由产业资本减持长期泛滥成灾,危害市场健康运行,而是应该根据中国实际,借鉴成熟市场的经验,规范减持行为。2016年年初,面对市场巨大担忧,证监会曾经出台新的减持规定,对通过二级市场减持进行了有效约束,目前取得了良好效果。但问题是,留下了大宗交易这个尾巴,让无孔不入的产业资本找到了制度漏洞,大宗交易成为市场操纵和套现减持的重灾区,让减持规定变得形同虚设。
既然发现了制度漏洞,那就应该堵上。怎么堵?我们不妨借鉴美国股市经验,取消大宗交易,一律回归二级市场,并对一定期限内减持比例以及绝对减持金额作出限制,超过一定金额必须得到证监会和派出机构同意才可减持,以尽量避免高位减持对二级市场投资者的伤害。
可叹的是,对某些公司刻意制造拉高股价的题材和概念,很多中小投资者抱着赌博投机的心态参与其中,以致于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偷鸡不成蚀把米,成为市场操纵者和产业资本的抬轿夫,结果就是怨天尤人,用脚投票,导致市场长期下来牛短熊长。面对这种局面,作为保护二级市场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重要举措,管理层完善制度,加强监管,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合理的。
应当说,管理层制定出台新的减持规定已经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中国经济网网友 杜坤维)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上市公司高送转频遭问询 投资者要防大股东借道减持
对重要股东减持应加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