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时评】发展“新经济”呼唤“工匠精神”

2016年03月09日 06:46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网友张传超认为,从去年“国人到日本疯抢马桶盖”到今年“笔尖上的中国制造”,过去的一年,国人在海外疯狂“买买买”,消费总额约为1.2万亿人民币。这一系列数据的背后是国货的尴尬,也凸显了中国制造业与先进水平的差距。

资料图片

  3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审查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

  总理表示,加快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

  今年1月初,李克强总理在参加一个有关钢铁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座谈会时,他举例说,中国至今不能生产模具钢,比如圆珠笔的“圆珠”都需要进口。其意剑指中国制造创造出一连串值得骄傲数字的背后,却是核心技术和材料高度依赖进口、劣质假冒产品泛滥的尴尬局面。

  看似简单的“圆珠”让总理忧心,也刺痛了全体国民的心。为何会这样?或许因为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很多人追求的是多、快、好、省,追求的是一夜暴富,而不是坚定、踏实和精益求精。

  从去年“国人到日本疯抢马桶盖”到今年“笔尖上的中国制造”,过去的一年,国人在海外疯狂“买买买”,消费总额约为1.2万亿人民币。这一系列数据的背后是国货的尴尬,也凸显了中国制造业与先进水平的差距。中国制造亟须在供给侧进行改革,以满足升级的消费需求。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制造应该拿出更多的代表作,在专精尖上下功夫。

  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一方面,我国钢铁、水泥、煤炭、平板玻璃、电解铝、光伏、风电等产业出现严重过剩;另一方面,企业的供给水平无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中高端需求。正是面对这种日益严重的供给与需求矛盾,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供给侧出现的主要问题就是企业拥有庞大的生产能力,却不能满足人们对中高端产品的需求。而要破解这个难题,正需要坚韧不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需摒弃急功近利的发展思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造就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也成就了一批世界知名企业,但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梳理这样的发展模式,就会发现经济增长更多依靠中低端产业和廉价的劳动力。我们虽然成为了“世界工厂”,世界各地充斥着“MADE IN CHINA”的产品,但这里面却很少有“中国芯”的东西。

  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呼唤“工匠精神”。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既需要天马行空的“创造力”,也需要脚踏实地的“匠心”。在这个充满创业创新机遇的时代,需要真正创造出经得起挑剔目光检验的产品。在升级换代之时,我们要大力弘扬这个时代的“工匠精神”,使中国制造能够成为响当当的品牌,真正走向世界。(中国经济网网友 张传超)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两会时评】汇聚众人之智 提振中国经济有信心

     【两会时评】“新经济”让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有底气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