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纪念特区成立35周年的日子里,作为改革的前沿阵地的广东又有金融教育创新举措。近日,新华网广东频道从中国证监会网站获悉,广东已决定率先全国,从广州开始试点推动开展中小学金融理财知识教育试点工作,这意味着广东首创“普及金融理财知识将从中小学生抓起”。(8月26澎湃新闻网)
广东省有关方面在广州市试点推动中小学生学金融理财知识教育,是一种中小学教育的尝试,其创新精神值得肯定,但最大的问题在于此类“创新型”的尝试试点,究竟能起到多大意义值得怀疑。首先,中学生和小学生能否学会学懂金融知识,应该打个问号。一些金融领域的专业名称、术语和概念,就连一些成年人都理解不了,学起来“头痛”,即便广东省将一些金融教材再精简、再“漫画化”,恐怕也无法让学生们尤其是小学生理解什么是“PPP”、“IPO”、“M2”、“O2O”等。一些金融知识太过新颖、太过复杂,不仅概念上难懂,在深层次理解上也绝非中小学生能掌握和理解的。这必然会对推广推行所谓的“金融理财知识”、“小学生懂炒股”等教学设计造成极大障碍。
有人可能认为,让中小学生简单了解一下,懂一些基础知识就足够了。但问题在于,金融理财的基础知识如何不能直接应用,或在实践中掌握,再学的多、学的勤也会“遗忘”。在课堂上学“金融”,不能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终究纸上谈兵,最终也会“还给老师”。
其次,时下国内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普遍偏重,一些地方小学一年级竟然开设了十几门课程,小学生从一年级就要学英语,学习各类特长,让孩子们不堪重负。学生们天天背着“十几斤重”的书包,直接导致睡眠不足和成长发育受到影响等等。而金融理财知识进入中小学课堂,无论怎样的目的和良好理解,总会无形中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学生们一天的时间有限,学了这门课必然会占用正常的时间,其他课程仍然要学还要学好,这不是增加了额外负担是什么。
在国内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之下,“主课”仍然是孩子们最关注和关心的内容,“考分”仍是孩子们的“命根”。试图让孩子们多掌握一些金融理财知识,那怕是学学炒股也是可以的,出发点也是好的,但最大的问题是,应试教育机制体制整体不改变,这些属于应试教育框架之外的“内容”,注定不会让家长和孩子们重视。如果不能真正引起重视,如何保证学金融理财知识的效果?如果不追求任何的效果,开这门课程又有什么意义?理论上,广东省在广州试点开设的“金融理财知识进课堂”,并非时下的应试教育下的“蛋”,它在严格意义上属于中小学教育的“非主流”的,他是刚性的应试教育“框架”之外的“超纲”内容。在小升初、中考和高考不可能将“金融理财课”纳入考试内容的情况下,再大的“创新”努力、再好的金融理财课动机也无多大意义。形象些比喻,“小学生学炒股”,根本解决不了应试教育的“痼疾”,更何谈捍动积弊重重的应试教育机制。在我看来,此类教学内容的创新,更像是一则吸引眼球的“花边”。最终的结果是这类课程成为哗众取宠的“游戏”,华而不实而已。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