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太累了”的遗书或是对应试教育的“控诉”

2016年04月21日 13:07   来源:红网   费罗杰

  19日上午8时左右,肥东一高二女学生坠楼,经抢救无效不幸身亡。有人曾见过她留下遗书,称“太累了”。目前,辖区警方已经介入调查。(4月20日中国新闻网)

  一个花季女孩,留下“太累了”的遗书,而后从宿舍楼一跃而下,最终永远离开了人世。女孩是否患有诱发自杀的心理疾病我们还不得而知,但这样一个悲剧发生在高中的校园里,搭配上这样一封“累”的遗书,让我们不得不将悲剧与当今的教育制度相联系。

  上过高中的人都知道,高中三年可以说是学生时代最辛苦的求学阶段。因为高中毕业之时,学生们将面临一场决定人生命运的考试——高考。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考入一所理想大学可以说是每一位家长和老师乃至学校对学生的最大期待。在如此“期待”之下,全国各地的高中院校都“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提高成绩的“魔鬼训练营”。而说好的“素质教育”也就纷纷为高考“让路”。

  “唯高考是举”“唯成绩是举”的“戒尺”就这样狠狠地打在了学生们的“身上”,更打在了“素质教育”的脸上。在笔者看来,对于新闻中悲剧的出现,应试教育“难辞其咎”。在某种意义上说,那封“太累了”的遗书就是对应试教育的最强烈、也是最悲情的“控诉”。在应试教育的“统治”下,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从而“变着法儿”的用各种手段“刺激”和压迫学生学习。而学生们,在成绩的压迫下,磨去了棱角,失去了活力,成为了“考试”的“奴隶”。长此以往,有多少学生会不堪忍受成绩的重压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长此以往,学生的未来何在?教育的未来又何在?

  显然,在应试教育下,“素质教育”也只能是一句口号而已。应试教育不除,类似新闻中的悲剧就不会绝迹。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彻底改革现有的高考制度及应试教育制度,从体制、机制上突破教育改革的瓶颈,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走出“重成绩,轻能力”的窠臼,学生才能真正摆脱成绩的束缚,收获更多的学习和生活乐趣。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