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出现一些刺痛我们神经的突发事件。这些当然是极端的个案,但透过这些事件我们能隐约地感到,当前社会人们的心态已出现微妙的变化,很多人都变得更加敏感和易怒。对此,很多媒体评论都认为,个人的遭遇不能成为报复社会、戕害他人的理由,危害公共安全更需受到严厉谴责。(7月29日人民网)
社会需要公平公正,要有法律底线
中国经济网网友 风轻云淡
社会需要公平公正,要建立一套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和法律制度,这是法律的底线。不论是管理部门还是执法部门,要完善制度、按章执法,始终树立以人为本的精神,多关注、帮助那些社会弱势群体,以制度促正义,以交流促和谐,以淡定化戾气。
社会需要更多宽容和理解。人之相处如缺包容,就易生矛盾,从而催生一些过激行为,出现一些不和谐事件发生。胸怀宽广的人往往不计较个人得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同时也自然得到别人的理解与宽容。如果人人都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总是先于别人感同身受,先替别人着想,不斤斤计较,不患得患失,多帮助少索取,实现社会和谐也便指日可待了。
“三方”联动共建社会戾气“排气筒”
中国经济网网友 羊子悟
化解社会戾气要政府、社会、个人“三方”联动,共建社会戾气“排气筒”。
我国各级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化解社会戾气,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是基层地方政府和广大基层干部更要发挥积极作用,利用法制武器,发挥干部聪明才智,把一切矛盾、冲突消灭在萌芽状态,抓住问题的核心,“治标”更要“治本”,以实际行动妥善处理民众的权力诉求,争取在减少社会暴戾之气方面有更大作为。
社会戾气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除了各级政府发挥其应有作用之外,我们社会力量也应担负起该负的责任。社会物质生活日渐富裕,更要加强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营造和谐、文明、理性、法制的社会环境,打造“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文明时代,重塑我们“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风采。
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个人,也要兼顾公民应尽的责任与该当的权利,不能耽于本能冲动而拙于理性表达。不如把与人争吵打架的力气省省,多读几本好书,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公众意识,做温柔敦厚、互相揖让的谦谦君子。少一分“戾气”,多一分“和气”;少一分“世俗”,多一分“高雅”,做一名能担当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合格公民。
新闻媒体的责任不是挑起社会矛盾
中国经济网网友 倪小何
机场爆炸、商场砍人、孩子被摔、城管打人,驻马店五死三伤……几乎每隔一段时间,一些刺痛我们神经的突发事件就会出现。
新闻媒体的责任是正确引导舆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而不是挑起和增添社会矛盾。对于那些不负责任,不顾及事件真相,只为吸引观众眼球,失实报道而造成恶劣影响的媒体,应当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一旦发现,须立即回应,予以澄清,维护公信力。
其实,我们都被这个世界温柔对待过,只需要你带着一双感恩的眼睛去发现,“戾气”将不复存在。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友向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的投稿,征稿邮箱:cepl#mail.ce.cn(#改为@)。
更多热点话题请点击>>>网言众议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