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峰:从"资源错配"到"优化配置" 民资投向新趋势

2013年07月30日 06:23   来源:中国经济网   

    浙江省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消息称,今年上半年,浙江省民间投资同比增长近两成,投资主要集中于第二、三产业,在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投资领域尤为集中,其中房地产业投资2439亿元,同比增长18.8%,占民间投资总额的42.4%。(7月29日《经济日报》)

    “浙江制造”之所以发达,主要来自于民间投资的长期推动。从小小的皮革、玩具、纽扣、拉链、打火机,到风靡全国的低压电器,有的甚至成为“Made in China”品牌代表,相当多是来自浙江民企的一手创造的。

    此外,引领全国的行业指数——义乌小商品指数、纺织品绍兴指数、精细化工产品余姚指数等等,更是浙江省民间投资及民企发展的“成长曲线”。因此,浙江民间投资集中于制造业,符合浙江经济特点,更与浙江中小企业占有重要地位、民营经济发达的经济结构密切相关。

    面对浙江经济增长有日趋乏力之忧,“产业空心化”问题突显,为加快浙江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2012年初,浙江启动了浙商回乡投资工程,被媒体热称为“万亿浙资回援”。

    何以解忧,唯有浙商!浙江省把引进浙商资金的成绩与各级官员们的政绩考核挂钩,并相继推出了促进浙商回归、工业强省、以及狠动“刀子”优化投资环境,推动新一轮浙江行政审批改革的行政审批“瘦身”行动等重要举措,这无形中大大激发了浙商投入制造业的积极性,对于推动浙江产业转型升级乃至经济体系的长远发展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如今民间投资呈现多元化,私营企业和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成民间投资主体。

    制造业历来是浙江工业经济的支柱,也是该省经济成长的重要驱动力。

    有人说,中国经济脱困以及长远发展,关键在放生民企!民间投资是否活跃有为,将决定中国经济的活力。为民企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大力支持民间资本积极投资实体经济,这些年来都一直有“喊话”强调,同时民间也见到了诸如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新36条”及相关实施细则、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等政策出台;然而,有关方面尽管多次强调扩大开放领域,让民企民资进入垄断行业,可民企发展与民间投资还是在发展中频繁遭遇“玻璃门”、“弹簧墙”,企业家的信心依然不足。

    促进民间投资与推进民企发展,缺的不是“政策”,而是推动与落实政策的“诚意”!

    当前,房价高企,楼控之弦紧绷难松,房地产业投资竟然占有浙江民间投资总额的四成多,无不说明中国私企与民间投资渠道偏窄、把民间投资引导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来等行动目标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而通过市场化改革激活民间投资等方式提升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依旧“任重道远”!其实,浙江民资的投向只是一面镜子,照射的是全国各地民间投资的“窘境”。

    形势逼人,必须加快改革,把不利于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有关经济问题与政策“扭转为正”。

    改革改什么,无非是把现存的、所有的“资源错配”矫正为“优化配置”,这才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核心内涵。说到投资问题,其实也并非中国经济失衡的“原罪”,中国欠缺的是对投资的“优化配置”,未能有效提高投资效率和品质。而对于诸如地产、奢侈品等的消费需求,如此的“消费驱动”并不是“扩内需”应有的题中之义、

    当前,如何带动民间投资及消费发挥对国民经济成长的正面及长期性作用,尤为重要。一方面需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效激活民间投资;另一方面,投资的政策指向和引导需要严谨理性,有时“乱开药方、乱服补药”也不符合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的逻辑。(王振峰)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避免民间资本“误入歧途”需制度通道

 

鼓励民间投资不能演绎“狼来了”的故事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