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招办昨天表示,在今年高考志愿填报咨询阶段,北大明确拒绝了少数企图向北大索要巨额奖金、进行讨价还价的所谓“状元”。招办负责人表示,北大不以招收高分为目标,新生奖学金将发给家庭困难、无法负担大学学费和生活费的优秀学生。(7月23日《新京报》)
北大拒绝“索奖”,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招生理念。用招办负责人的话来讲,就是要从培养“人”而不是招收“分”的目标出发,更加关注学生素质与北京大学核心价值观、人才培养理念和特点以及校园文化等的匹配度。可问题在于,索要高额奖学金就是素质不高吗,就是与北大的价值观和人才培养理念不符吗?这样的判断未免失之武断。你说拒绝“索奖”是为了把奖学金发给贫困学生,但也可能让人认为,只是北大不想掏钱而已。
相比提供高额奖学金的许多香港高校,北大的办学体制不同,内地与香港的社会情况也有很大差异,北大确实并不适合向高考状元们提供高额奖学金,如果北大真的向状元们提供高额奖学金,可能舆论的批评声音更加强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北大拒绝部分状元的“索奖”并无不妥,但把这个行为上升到为了“超越高校争夺高分生源的恶性竞争”,抑或“坚守教育工作者的良知、责任和诚信”的高度,恐怕就没有必要了。
更重要的是,北大称要把奖学金发给真正有需求、家庭有困难、无法负担学费和生活费的优秀学生,可一个尴尬的现实是,当下北大的校园中,还有多少这样的寒门学子呢?一份完成于2011年的调查资料显示,30年来国内名校中的农村学生大幅减少,在北大,农村子弟现在只占到一成左右。换言之,能够拿到北大奖学金的贫困学生已经越来越少,所谓把奖学金发给真正需要的贫困学生,可能只是一句空话。显然,北大完全可以在推动改变这种现状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也唯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北大拒绝“索奖”才能更让人信服。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