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近日发出通知要求,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对2013年一般性支出统一按5%比例压减。重点是压减办公楼和业务用房建设及修缮支出、会议费、办公设备购置费、差旅费、车辆购置和运行经费、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境)经费等。有关专家表示,按去年数据推算最多省50亿元。(7月8日《新京报》)
中央国家机关带头压减一般性支出5%,可有效减轻财政支出的刚性压力,亦能够提升政府执政的公信力,还有利于把有限的财政资金能够用到改善民生等刀刃上。“节用受人,使民以时”,利为民所谋,这一“自己开刀”的“减支”做法无疑将会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戴。
为何要“减支”?据中广网报道,到2005年3月,我国官民比已达到26∶1,比西汉时高出了306倍,比清末高出了35倍。即使是同改革开放初期的67∶1和10年前的40∶1相比,吃皇粮者所占总人口的比重攀升之快,也是史无前例的。比如,江西德兴设10个副市长、河南新乡设11个副市长、安徽宣城宣州区设10个副区长……而被网友称为“最牛政府办”的福建龙岩,市政府办公室一个秘书长手下有18位副职,其中仅副秘书长就有13位。正如唐李吉甫在《请汰冗吏疏》中所言:“方今置吏不精,流品宠杂,存无事之官,食至重之税。故生人日困,冗食日滥。”
官员人数不断膨胀的背后,则是财政支出的水涨船高。财政部统计数字显示,2010年全国行政经费支出887.1亿元,2011年全国行政经费支出899.7亿元,今年这个数字目前尚不清楚,这里暂且不说。但财政部有关人员明确表示,“根据去年的决算报告,汇总2012年中央行政单位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维持机关运行开支的行政经费,合计1028.52亿元。”这个数字其实就是与“三公经费”无关的“人头费”。也就是说,官员人数越多,支出就会越大。
所以说,仅靠“减支”还做得不够,还要下大决心“减官”,这是“减支“的源头。这是因为,无论多设一个副市长,还是多设一个副区长,亦或是多设一个副秘书长,除了每个人都要专配一辆公车外,还要各配一名秘书。显而易见,这些配备的车辆、配备的司机一年需要开支多少?尽管地域不同,经济条件不同,但这些官员的各项待遇却是不菲。更为严重的是,如果类似这样的官员越大,那么对社会的副作用就会越大,”故财日寡而受禄多,官有限而调无数,九流安得不杂?万务安得不烦?”
之所以要“减官”,更大的原因还在于:同为一个级别的官员,无论是分管工作还是非分管工作,只要哪一方享受了何种待遇,其他官员就要变着花样去享受。在“你能享受、我也能享受”这个潜规则的作用下,一些官员在开支上争先恐后比着花钱,还在享受上不甘落后。比如说,某县主管招商引资的官员出国考察半个月,非分管的其他官员也要以条线招商引资的名义到国外进行“招商式旅游”,除了去当地召开一次半天的投资说明会之外,其他时间便是饱览异国风情了,当然最后也不忘带回一些邀功请赏的“假签约”了。像江南某地一县仅此项开支一年就要超过数百万元。你出国、我出国、大家都出国,“招商式旅游”便变成了官员们心照不宣的一项集体性福利了。
“天下常以劳苦之人三,奉坐待衣食之人七。”这种官员生态必须尽快改变。可以肯定地说,要从根本上实现“减支”目标,其前提就是要“减官”。这是因为,官员不断增多,开支不断增加。而不受限制的开支特权,无形中张扬了权力崇拜,引发出无节制的权力欲望,误导更多的人挤进权力阶层,以致于官员队伍越大越庞大,从而引起官员人数不断增加的恶性循环存在,近年来一年热于一年的公务员考试即是佐证。因此,要从源头上切断这个恶性循环,就必须痛下决心“减官”,舍此别无它途。把“减官”之钱,用于民生保障和改善,一定会收到“百姓足、万政举”之效果!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