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挽留我国的“人才”

2013年06月07日 06:58   来源:红网   陈玉霞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我国流失的顶尖级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当前国际人才竞争越发激烈,必须以更加灵活的政策和机制积极参与竞争。(6月6日《人民日报》)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电影《天下无贼》中葛优的这样一句话高度总结了当代社会“人才”的重要性。人才,不仅在企业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对整个社会发展以及国际竞争力也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我国流失的顶尖级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高达87%,这一组组震人心弦的数据,无不透露着中国“人才流失”所面临的残酷现状。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流失人才数量最多的是中国?

  首先,人才作为教育制度下的产物,自然与教育不容分割。中国在科研领域的投入一向不尽如人意。前段时间,有报道称,中国科研投入已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科研投入不只是钱的数量问题,中国尽管投入数额位居榜前,但实际上投入比例只占GDP的1.7%,这意味着,在科研上投入的决心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日本、韩国的投入总额虽不及中国,但却占到了GDP的3.3%和3.4%。最近调查显示,北欧国家人才吸引指数位列前茅,无不得力于对科研教育的高投入。

  如果说科研投入的不足限制了人才的发展,那么,我国科研环境的恶劣,则是导致科研人员流失的直接原因。我国科研环境,不管是从高度专业化的团队、创新环境的鼓励以及专利、商标权的申请都严重落后与西方国家。环境是人赖以生存的条件,而好的科研环境则是科研人才久居于此的基础。缺乏良好的科研环境,不足以吸引或是留住人才。

  科研环境如此重要,社会环境同样不容忽视。据路透社称,很多科学家不愿返回中国的原因,可以从缺乏在经济上支付得起好学校,到对糟糕空气和食品质量的担心。许多发达国家之所以留住本国甚至吸纳外国人才,不仅依赖于本国多元包容民主的社会体制,工作薪酬制度上的合理和工作准入制度的放宽,在政策法规上也为优秀人才提供了保障。

  早在08年,就有调查数据表示,中国留学生数量激增,接近约150万人,居世界之最。然而,归国的留学人员却只有39万。庞大的出国留学生数量和数量甚微的归国留学生一对比,我们不得不承认,多数留学生更愿意留在国外而不愿回归本国。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们不是说中国就不适合人才的长居久安,而是变相的说明,中国在挽留人才这方面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营造一个更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社会环境,“人才”才愿意往这个环境质优的“高处”走。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