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99万人是什么概念?比总人口数为630万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还要多出69万人,这一群人正共同面对号称“最难就业年”的2013年。今年是建国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而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错位、高校学科设置缺乏特色、大学生自身定位失衡等矛盾,共同促成了“最难就业年”的诞生。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公布《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要大力促进就业公平,高校毕业生招聘不得设置性别、民族等条件,不得以毕业院校、年龄、户籍等作为限制性要求。
困惑:造成“最难就业年”的原因
其一,大学的管理问题。现在大学对学生的管理比较松,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在校学习不是那么努力。恐怕远不及“北大保安”,人家“保安”之所以取得那么大的成功,就是努力出来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如果不是把精力放在学业上,不是放在提高技能上,一旦面临找工作,问题就凸现出来了,这显然是与学校的管理是有关系的;
其二,也与大学生的定位是有关的。有些大学生非公务员不行,非事业单位和国企不进,眼高手低,找到工作当然会很难;
其三,跟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氛围不浓和制度不够畅通有关。如果制度优惠够多,大学生在创业上就多些动力。如果一个大学生创业成功,无疑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其四,与社会上的就业歧视有关。有些单位招聘员工,过于注重学历,过于注重“出身”,非重点大学不要,还有女性不要。这些就业歧视多了,也增加了大学生找工作的难度;
其五,就业路上“拼爹”现象依然突出。那些家庭中有“人脉”,有权有钱的,基本上很早就业了,而要靠自己的能力打拚的大学生,则不容易找到工作。【详细】
关键:“公平”二字不可或缺
要确保就业公平,让大多数年轻人“共享人生出彩机会”,就必须把招聘放在一个更公开、公平、透明的环境下接受审视。国务院此次要求国有单位招聘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就是要从机制上打破目前国企招聘不公开、难透明的困局,这无疑是消除各种就业不公与歧视的重要一步。【详细】
支招:如何破解“最难就业季”难题?
作为家长,高考在即,在孩子填报高考志愿时,不能武断地替孩子包办。某种程度上,孩子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关系着孩子个人的成长,也关系着孩子未来的幸福。家长在替孩子当好参谋、权衡利弊的同时,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专业选择。如果考生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越俎代庖,让孩子选择不感兴趣的所谓热门专业,必将留下就业的隐患。一者,孩子不感兴趣的专业,将来不一定能学好;二者,现在热门的专业,孩子毕业的时候未必还是热门专业。
作为高校,要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上花功夫。专业设置要面向社会,努力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与此同时,高校还要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掌握职业定位技巧,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大学生就业,要从低年级学生抓起,引导大学生对未来进行合理的规划。此外,还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抗挫折能力。
作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不要过于苛刻。最近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不得对求职者设置性别、民族等条件,招聘高校毕业生,不得以毕业院校、年龄、户籍等作为限制性要求。然而,受大环境的影响,今年不少用人单位招聘时很不爽快,提出很多要求,有的还说要等学生拿到毕业证再说。用人单位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无论是在招聘时,还是将来对新就业的大学生,都要体现人文关怀,使他们在工作中找到乐趣,激发创新活力,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对企业产生归属感。
作为大学生,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也要适当降低就业预期,不要一味强调专业对口、工作舒服、工资待遇高。要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未尝不是一种明智之举。
因此,破解“最难就业季”难题,需要大学生、家长、高校和社会为此做出共同努力。【详细】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只要诸如“985”、“211”以及户籍制等这样的限制门槛还在,那么,再多的“不得以毕业院校、年龄、户籍等作为限制性要求”这样的通知也只是“一纸空文”罢了。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