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投资空间不大”凸显中国强化市场机制作用

2013年05月17日 16:19   来源:中国经济网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3日在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要实现今年发展的预期目标,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资,空间已不大,还必须依靠市场机制。(5月15日《上海证券报》)

    这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高层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对经济定调,也是第一次以近乎“否决”政策刺激、政府投资的方式对实现年度经济目标提出要求。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几乎所有的稳定经济增长措施,都离不开政策刺激和政府投资这两个概念。对企业来说,没有刺激政策出台,就不知道怎么开拓市场、引导消费、扩大出口了;对地方政府来说,说到稳定增长,就是政府投资一条路,就是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

    必须承认,中国消费市场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无法对经济形成有效的拉动力。出口工作,则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不仅不能对经济形成有效拉动,反而拉了经济增长的后腿。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地方政府把建设的摊子越铺越大,负债也越来越多,经济发展的风险则越来越强。

    由于实体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民间投资受到严重遏制,该投的项目投不上去,该压的项目则压不下来。非生产性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轰轰烈烈,生产性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冷冷清清。反映到经济上,就是复苏的步伐十分缓慢,复苏的基础十分脆弱。好容易积累下来的经济反弹力量,只要一丁点不利因素的冲击,立马就原形毕露,重新回到低迷状态。

    更为严重的是,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理念和思路出现了严重偏差。一方面,经济发展完全被房地产和“土地财政”绑架,所有的稳定增长措施,都集中于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集中于大搞不切实际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地铁、机场等,仅江苏省就有80%的地级市建起了机场,修建地铁的城市也不下少数;另一方面,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步履艰难,政府和企业根本不把心思放到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上。甚至还在不断地投资产能严重过剩、技术含量极低的项目与产品。

    不仅如此,土地、资金、政策等社会资源,也在源源不断地向非生产领域转移,形成实体经济无法得到社会资源、政府资源的支持,无法真正摆脱困境。尤其是中小企业,在原本就严重短缺的资金、土地、政策等方面,几近枯竭。于是,企业的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主体作用也在不断消失。

    对民间资本而言,在几乎失聪、失去了投资方向的情况下,由于没有良好的政策导向和工作导向,特别是得不到地方政府的支持,而只能一边等待观望、一边继续从事投机交易、风险交易,而不愿投向实体产业。

    所以,“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资,空间已不大,还必须依靠市场机制”的要求,无疑抓住了目前中国经济的要害,抓住了中国经济的最薄弱环节。关键在于,此项要求能否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去,成为地方政府与企业的自觉行动。

    在这样的情况下,淡化刺激政策、政府投资的意识,强化市场机制、特别是民间投资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重要的关节点,就是彻底打破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让民间投资钱有可投之处、门有可进之口。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不要再用政府投资来阻挡民间投资的通道,不要再让国有投资对民间投资的空间挤压殆尽。同时,政府职能部门能够真正将民间投资者当作自家人,给一个相对公平的投资环境和投资通道。(谭浩俊)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醉枕江山:转变政府职能 实现政治清明

 

政府职能转变相对滞后及政策建议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