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速放缓 科学理性地看待发展速度

2013年05月17日 09:3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最近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放缓,在国内外引发广泛关注和议论。有人“唱衰”中国,也有人对我国经济前景产生疑虑和担忧。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如何确定符合不同发展阶段的合理速度?有必要结合当前国内外的总体经济形势、结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全面分析。

  年初以来,世界经济有所好转,但由于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依然不足,低增长、高风险的态势没有根本改变。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复苏势头出现分化,不确定性因素很多。一些新兴经济体工业生产出现放缓势头,全球贸易弱势复苏的局面难以有较大改善,我国经济也必然受到较大冲击。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再来看当前的“7.7%”。且不论横向比较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即便与我们自己的预期比较,也依然高于年初制定的7.5%的目标。结合国内消费增长稳定、投资和进出口较快增长、企业利润出现恢复性增长、粮食稳产基础牢固、城乡居民收入继续较快增加、物价水平总体稳定等情况,当前我国经济的总体形势是稳中有进,风险可控。

  当前经济增速放缓之所以引发诸多议论,一个重要原因是出于对就业和城乡居民收入的担心。

  按照以往的经验和估算,如果经济增速“失守”8%,就业就会出问题,因而保增长就是保就业。但从去年以来的情况看,我国经济增速虽然是7.8%,却并没有出现类似2008年底和2009年大批农民工失业返乡的现象。全年新增就业1266万人,创造了9年来的最高,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1%;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虽然是7.7%,也延续了总体稳定的就业形势,新增就业超过300万人,完成了全年预定目标的1/3。事实表明,我国劳动力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前些年需要8%甚至10%的增长才能保就业,现在由于劳动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化,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服务业比重上升、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等等,GDP增长能保持在7%就不会带来太大就业压力。

  还需看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测算表明,要实现“两个翻一番”的目标,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只要经济年均增速达到6.9%左右就可实现这一目标,考虑到人口增长因素,要实现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粗略估计GDP年均增速达到7.1%左右就可保障,而人均收入年均增速7%左右即可。可见,经济增速的适度放缓并不会延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发展速度不是越快越好,过快的发展速度使我们牺牲了大量劳动力福利、付出极大的环境资源成本,也积累了不少财政、金融风险,代价高昂,有时还得不偿失,加剧了供需失衡,甚至形成经济泡沫化的重大风险;发展速度也不是越慢越好,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就会给居民收入增长和人民生活带来困难,使财政收入、企业经营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等功能的实现。

  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背离经济潜在增长率的速度就是“好的速度”。而近几年形势的发展变化,对我国经济中长期潜在增长率产生很大影响。经过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国民经济总量和基数变大,同样是增长1个百分点,在2000年意味着900多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到2012年则需6000多亿元,再要继续维持10%左右的高增长显然不切实际。与此同时,我国人口结构和劳动力供求关系已经出现“拐点”,以及结构调整提速、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空间缩小、基础设施投资潜力下降等条件的变化,必然使我国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水平有所降低。我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期向平稳增长期过渡,这是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使然,也是各个国家都必需经历的一个发展阶段。

  适应新阶段新形势,当前迫切需要树立科学的“速度观”,使经济增速符合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符合环境的客观趋势、符合资源禀赋条件,在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区间内适度上下浮动,关键是要有质量、有效益、利民生、护生态。为此,既要做好“减法”,把资源能源消耗降下来,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降下来,把不可持续的GDP高速增长降下来;也要做好“加法”,把注意力更多放在投资效益和企业利润率是否提高,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是否合理,产业结构是否得到优化,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长是否和经济增长同步,单位GDP能耗强度和排放强度是否降低等方面上来,把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压力转化为动力,创造和利用转型升级新机遇。

  不少地方已经走出盲目攀比、“唯GDP论英雄”的误区。例如北京市2012年的GDP增速7.7%,在各地排名居于后位,但结合其他数据看则实现了经济运行稳、需求支撑稳、价格走势稳、社会就业稳、后势预期稳以及创新驱动进、产业升级进、民生改善进、功能提升进、势能积蓄进的“五稳五进”;广东省近两年调低了经济增速,同时加快结构调整,外贸依存度明显下降,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民营经济的比例都在提升,形成了新型显示、软件、新材料和新一代通信等几个年产值超千亿元的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些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一定要看到,经济增速放缓正是加快结构调整、推动改革深化的好时机,在稳中求进,在变中求好,才能为今后更长时期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开辟更广阔的空间。(本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