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我国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取得辉煌成就;2000年前后,国家先后推出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战略。而我国中部地区逐渐出现“问题区域”特征,特别是历史上曾经比较发达的长江中游地区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压力:长江下游地区乘浦东开发的东风,形成“长三角城市群”;上游地区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获得国家各种政策倾斜,也形成“成渝城市群”。唯有处在中游地区的湖北、湖南、江西处在分散发展状态,未能形成合力。因此,早在10年前,笔者就提出“三圈合一”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概念,以及将华中“金三角”建设成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目标。
中三角的发展有扎实基础。三省的联系自古十分紧密,所谓“江西填湖广”,意思是在当今湘鄂两省氏族结构中江西移民后裔占到七成。从地理上看,这三个省份几乎呈等边三角形,长江水道贯穿三省,汉长昌高速公路、铁路“圈”住三省核心区域,高铁也正在连接三个省会。从经济合作基础上看,“武汉经济协作区”覆盖三省,已经运作25年。而长江中游城市群面积、人口均高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地区,经济总量直逼珠三角和京津冀,未来有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这些都是构建中三角的硬基础和软条件。而“三圈合一”一旦形成,必将与皖江城市带连成一片,形成更大规模。
邓小平同志生前作过“两个大局”的战略部署:20世纪80年代、90年代重点开发沿海地区,这是第一个大局;进入21世纪重点开发内地,这是第二个大局。2012年12月底,李克强在江西九江主持召开区域发展与改革座谈会,谈到长江中游城市群时,他说:“中气十足,中国经济就有希望。”可以说,中三角成为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我国国土开发的重点,既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推移理论,也是落实“第二个大局”的应有之举。不仅如此,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而中三角是最好的切入点和试验田。
中三角将重塑国土开发大格局,形成“钻石中国”结构:北有环渤海城市群,东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南有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西有成渝城市群,中有长江中游城市群。五大城市群正好形成“钻石”结构,而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钻石中国”之心脏。
中三角起步晚,但起点高。甫一出台,就受到国际重视。2012年4月,中俄两国领导人决定共同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伏尔加河流域中游城市群的区域合作。今年4月,中三角在博鳌亚洲论坛高调亮相,又受到各国政治家、企业家关注。新日铁武汉镀锡板有限公司总经理原田通夫说:“吸引我们的是中三角的发展潜力。”韩国学者郑知贤预言,中三角必将成为中国经济的第四极,韩企应加大进军力度。
中三角建设第四极的条件已经具备,但也还存在一些障碍:一是行政区经济模式根深蒂固。四省之间还面临市场准入、质量技术标准、行政性事业收费、户籍制度等方面问题,阻碍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顺畅流动。二是合作的体制机制尚需健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合作已达成一系列共识,但主要以框架协议为主,形成具体行动计划的还不多,目前只有交通、旅游、文化等少数部门有具体动作。三是部分产业存在趋同竞争。四省过去均是国家长期扶持的老工业基地和老农业基地,形成了相似的产业结构。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由于缺乏规划和深入合作,又造成了新一轮的结构趋同。四是城市体系有待完善。四省除省会较强外,其他城市实力都还不够,中小城市与沿海地区差距甚大。
我们期待着中三角以经济区域模式逐渐取代行政区域模式,构建新型区域合作体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机制,搞好产业分工协调、错位发展,健全城镇体系,为破解中国区域发展差距这一最大难题先行先试,探索新路。▲(作者是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