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主招生催生出新的产业链。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意识到了短期突击在自主招生考试中的局限性,开始做起了“长远打算”;这与嗅觉灵敏的培训机构一拍即合,后者迅速推出各种短期突击和长线培养的方案。尽管有高校自主招生面试官对部分考试面试时表现出的培训班痕迹过重表示不满,相关社会质疑也一直不断,但也无法抑制越来越多的考生为提高自主招生考试成绩而参加培训班。(4月13日《中国青年报》)
笔者亲戚家的孩子在高三时,就参加过自主招生考试的笔试和面试培训。这类培训所面向的对象,已从高三学生延伸到高一、高二学生。笔者以为,许多专家和高校将高中学生参加培训,以提高自主招生考试成绩的做法一概界定为投机取巧,或者应试集训思维的延续,并不公道。
正如教育学者熊丙奇此前指出的,“自主招生考试……对学生真实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并没有融入到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负担,也因此越来越重。”自主招生考试所考察的知识范围,考察方式等,与现有的中小学教育体系实际上是脱节的,呈现为水油不相溶的态势。这种情况下,高校在自主招生中投放部分招生指标,学生为了升学,就被迫在极其繁重的课业、考试压力之外,多学一些知识和技巧。换言之,自主招生考试事实上就等于给(部分)学生高考多加了一门课,怎么能怪学生及其家长投机取巧呢?
实际上,催生出畸形繁荣产业链的考试项目,不惟大学自主招生考试,公务员考试也在其列。自主招生考试、公务员考试都存在与应试人群(招录对象)借助学历教育所能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脱节的问题,后者们要想考试过关(获得录取),最好的选择是自行找对应考知识储备等方面的方向,并付出艰苦努力做好积累。但要做到这一点显然难上加难,借助外力来帮助自己指点迷津,又有什么不妥当的呢?
自主招生考试笔试和面试,尽管相比高考具有灵活性,但仍有规律可循。培训机构至少可以向付费培训生提供两方面的帮助:自主招生考试笔试和面试的出题方式、破题角度、答案结构等;面试的礼仪要求。就前一方面而言,自主招生笔试题、面试题命题和面试现场评审的奥秘,轻易被悉数破解,该反思的难道是培训机构和学生?说白了,高校现有的自主招生考试,不过是以高校特色、同样僵化的应试模式,去为难被另一套僵化的应试模式培育的学生。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