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主办以“三公浪费的治理”为主题的沙龙,与会专家估计:近年来,全国三公消费总额突破了9000亿元,相当于2012年全年财政收入的10%。对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回应道,三公经费肯定没有9000亿这么多,从近两年预算的角度来看,三公经费逐年下降,“三公经费绝非越少越好,更多应该强调‘适度’。”(3月26日《潇湘晨报》)
三公消费和三公经费不是一个概念,前者是民间对公款吃喝、公务用车和公务出国消费的统称;后者是财政拨款安排给相关部门及其所属单位,用于因公出国(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和公务接待等方面的支出。
换言之,公共财政对“三公”的拨款也许只有1000亿,但三公消费可能高达万亿。刘尚希认为“三公经费”肯定没有9000亿,也许有其道理,但三公经费究竟有多少,三公消费又有多少?刘尚希并未提供准确的账本。
轻易否认三公经费没有9000亿,不是负责任的做法,没有9000亿就可拍手称好吗?就目前而言,如果不理清四个层面的问题,只是简单否认会招致更大的舆论质疑。
首先,为何很难统计准确的三公经费和三公消费?财政拨给三公方面的支出本应该一目了然,为何成了糊涂账?去年3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原主任高强表示,目前我国在预算表格上还没有三公经费专门科目,现在公布的三公经费是各部门自己统计,再由财政部汇总,“因此,统计准确性就很难说”。如果有相关科目,三公经费就有了界定。由是言之,在预算编制上就应该尽快设置三公经费的专门科目。
其次,即便设置了专门科目,也不等于三公消费就能降下来。根据财政部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交的2013年预算草案报告显示,2012年政府收入达18.48万亿元,与财政收入相差6万多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有6万亿左右在体制外循环,掌握在各级公共机构手中。高达6万多亿元没有纳入预算,这不是好消息,这些钱会不会变为美酒、豪车和出国(境)游?再说,由于三公经费有限,一些职能部门习惯于权力变现,想方设法搞罚款创收,这如何防范?
再次,三公经费的适度在哪里?刘尚希提出一个概念:“‘三公经费’绝非越少越好,更多应该强调‘适度’。所谓‘适度’,首先是看有没有严格执行预算。这种观点似是而非,试问何谓“适度”?如果制度约束不够,适度必然变成过度。
最后,如何监督三公消费?透明是第一要务。去年,新疆沙雅县给公车统一贴上了“公牌”,红底黄字印着“公务用车,敬请监督”,并附有监督电话和车辆编号。从实施效果看,民众踊跃举报,公车私用现象大大减少。
针对如何遏制公开吃喝,日前,全国人大代表盛亚飞建议应出台细则:一要明确什么情况下、什么样的客人需要公务宴请,不是来个人就可以摆桌吃饭;二要明确哪些人可以参加公务宴请,不能张三李四一群人陪吃陪喝;三要明确吃什么、吃多少钱,严格规定人均消费金额。如果这些好的做法能够推广,好的建议能够实施,三公消费才真可能锐减。
纠缠于三公消费究竟有多少亿,也许确实没有太大意义。但公共财政的每一分钱都来自纳税人,不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花,不该糟蹋的公共财政一分都不能糟蹋。如果没有扩大监督、减少开支这个前提,单纯地称三公经费肯定没有9000亿,并认为三公经费并非越少越好,只要适度就可以,就容易给人一种为三公消费辩解之嫌。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