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方应该更多地从作为教育者的角色出发,采取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疏导,而不是简单地弄出份登记表来搞“盘查”
日前,汉口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推行“恋爱登记制”,对该院恋爱的学生进行摸底,并由老师充当恋爱学生的“爱情保镖”,调解情侣争吵,开导分手恋人,防止失恋者做出极端的举动。(3月25日《楚天都市报》)
所谓“恋爱登记制”,当然不是汉口学院的“创新之举”。前些年,福州大学就在这方面做了大胆尝试。在人们越来越注重个人隐私,崇尚“个性解放”“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时代,将学生恋爱信息登记在册,终究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儿。所以,无论是当初的福州大学,还是如今的汉口学院,所收到的“板砖”注定要远远多于“鲜花”。
在汉口学院的这份“恋爱登记表”中,包括恋爱学生姓名、性别、联系方式、恋爱时长、对象基本情况(是同校还是外校,职业及所在地)、最近双方是否存在矛盾等等,事无巨细,一一在列。而且为了方便管理,学校将学生的“恋爱事宜”,强行摊派给80余名辅导员,并下了“死命令”——“谁的学生出问题谁负责”。一张严密的恋爱监控网络由是而生。
看到这些登记内容,不禁让人产生了错觉——这哪是教育机构,分明就是民政局的婚姻登记所嘛,而其实,即便男女结婚登记也没有这么事无巨细。此外,我还不禁想起了前苏联作家扎米亚京的反极权小说《我们》。在这部小说中,“大统一国”的人们没有个人隐私和姓名,只有符号被称为“号民”。号民的饮食起居、工作生产乃至性生活,都得按照造福主制定的规范进行统一行动。在这里,号民享受的是“数学般的绝对幸福”。而反观我们的一些大学,莫非让学生们享受的是“格式化的恋爱”?
在一定程度上,所谓“恋爱登记制”是校方身份角色迷失、思维僵化的产物。处在感情朦胧期、对爱情缺乏完整认知的学生,在恋爱过程中的确需要人来关心,但绝非这种野蛮粗暴的主动干涉。在这个过程中,校方应该更多地从作为教育者的角色出发,采取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疏导,而不是简单地弄出份登记表来搞“盘查”。
可以理解校方的这种初衷,但善意并不一定能结出善果。说到底,谈恋爱是两个人之间的私事,完全没有必要对学校以及社会有什么交代。大学生已经成人,对待感情问题而不理智的行为毕竟是少数。而学校将学生的恋爱信息暴晒于人前,显然有干涉恋爱自由、侵犯学生隐私之嫌。尽管登记表上说对学生的信息保密,但也难免不让学生产生心理负担。
更何况,这种做法的效果能有几何,本身就值得怀疑。可以想见,绝大多数大学生不愿意真正公开自己的恋爱状态,而像一些明星为炒作而乐于曝光自己恋情的,也毕竟属于极少数。基于此,要学生填写表格,最终只能流于一种形式,根本不起任何作用。
大学生的恋爱,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是单纯美好的。因而处理学生的恋爱问题,让学生形成健康的情爱心理,作为教育者是需要智慧的,这也能够反映出一所大学的人文品格。而像汉口学院这类学校用一种粗暴的管控手段来干预学生的感情生活,实乃荒唐、自我蒙羞之举,它见证了学校在学生恋爱观教育上的多么乏力。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