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就避免采取竞争性贬值的货币政策达成共识。然而,减少国别货币政策负面溢出效应,监督机制必不可少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局面下,美日等国和欧盟竞相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国内经济增长,为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
宽松货币政策本质上是刺激经济复苏的短期手段,而非目的。全球经济低迷的深层次原因是全球失衡以及金融泡沫等因素。世界经济的复苏需要各国政府做出中长期财政计划和对本国经济进行结构性的调整。
在这方面,中国政府的努力有目共睹。中国一直致力于调整结构、扩大内需,政策效果显著,为全球再平衡作出了重要贡献。反观发达国家,由于国内政治原因,宏观经济政策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未来全球需求再平衡的关键,在于发达国家加快结构改革,通过劳动力市场改革以提高竞争力,同时还需要出台中长期财政调整计划。
全球经济失衡现象的形成,与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有关,它助长了美国负债型消费模式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形成,并直接导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元是主要国际储备货币,这使得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具有很强的外溢性。美联储数轮量化宽松,大量地增加了美元在全球的流动性,给外汇市场带来剧烈的波动,迫使其他国家要么对美国货币政策亦步亦趋,要么为了稳定汇率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欧央行和英格兰银行纷纷跟随美联储采取低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日本中央银行在实行量化宽松政策的同时,为了避免日元过度升值,对外汇市场进行频繁干预。
由于这些政策具有很强的单边性,向全球释放流动性,增加国际资本流动易变性,给新兴经济体带来宏观经济风险和金融风险,并为大宗商品和资产价格上涨埋下了隐患。同时,通过货币贬值刺激增长的做法,容易引发贸易伙伴国的报复性措施。货币的竞争性贬值在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其结果是两败俱伤,无助于全球经济走出低迷。
在探讨世界经济的复苏、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消除世界经济发展的隐患时,改革国际货币体系这一视角不可或缺。
通过贬值本国货币来刺激需求和提高竞争力,也许会产生一时效果,但不具有可持续性,同时会对世界经济产生消极影响。作为全球经济治理主要平台,二十国集团就管控货币政策达成共识,反对以邻为壑式竞争性贬值,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从形成共识到有效落实还有相当的距离。共识要变为集体行动,监督机制必不可少。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