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哈尔滨市举行环卫系统公开招聘人员培训结业式,448名面向全国招聘的事业编制环卫工人正式走上清扫保洁作业一线。据了解,本次公开招聘最终录取的448名环卫工人中共有7名研究生,培训结束后他们将正式走上环卫工作岗位。(1月15日新华网)
落选者之一的王洋称热衷体制内身份不仅为稳定,落户到城市会带来就业、教育等优势,“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
当大学生们通过寻求体制庇护以求苟安,甚至不惜抛弃专业和智慧,为了编制去抢夺清洁工、掏粪工的职业的时候。有人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到底是这个社会病了?还是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病了?一个满是年轻力壮的寄生者甚至苟活者的时代,还有什么信心去谈未来。
笔者也有疑问:究竟“编制”是怎么扼杀年轻人向上的梦想?难道体制内的年轻人就没有奋发向上的激情了?
国企工资低,外企不稳定,自主创业没本钱,已是不争的事实。客观地讲,正是由于职业选择风险日益突出的严峻现实,迫使一些学生不得不迷恋和追逐于编制。编制意味着享有户口、教育、福利、社会保障等优待,编制能带来促进个人全面发展进步的良机与便利。而这些,不正是这些没有殷实基础的年轻人的平凡梦想吗?
择业,是人生的一次重大选择。在考试机制趋于完善的社会,统一招考的机会对于每个人符合报考条件的人来讲,都是公平的。想要在那么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必然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在体制内更是人才济济,想要有进一步的发展,对自身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就更高了。试问:一个有上进心的年轻人怎么会在这样的环境下失去奋发向上的动力?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卖力工作、一心为社会做贡献的体制内年轻人却被人指指点点,批判成没有梦想的寄生虫。在这样的舆论压力下,任谁也不敢、更不会有所作为。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