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月11日起,全国多地出现严重雾霾天气。北京PM2.5指数濒临“爆表”,空气质量持续六级严重污染,由此发布史上首个霾橙色预警。
饱受雾霾侵害的不只是北京,中东部各地也陆续出现大范围和长时间雾霾天气。来自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显示,跟随大雾笼罩的范围,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严重污染。
PM2.5为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质,又称为细颗粒物,可引起能见度的降低,是构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新国标规定,PM2.5日均浓度限值为75微克/立方米。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表示,北京市有的地方PM2.5浓度瞬间值甚至已经超过了1000微克/立方米。“这整个污染过程的质量浓度水平达到了沙尘暴的污染过程,化学成分却更为复杂,对人体的危害也更大。”
在这样的环境下,众多网友自嘲为“人肉吸尘器”,调侃称“厚德载雾,自强不吸”。而令人五味杂陈的是,严重的空气污染,也催生了商机。
京城PM2.5“爆表”引发市民积极应对,带来了口罩和空气净化产品的热销。调查发现,由于市民抢购,北京多家药店口罩出现了断货。
同时,1月11日开始,淘宝网关于“PM2.5”的淘宝搜索指数直线上涨,相关的口罩、空气净化器在部分地区也出现热卖迹象。
1月14日早盘,环保股集体飙升,PM2.5概念股领涨,三维丝、创元科技、菲达环保等个股开盘涨停。
有关专家指出,雾霾天气将给环保产业带来新的市场机遇。
那么,为何会出现如此大范围的雾霾天气?为何空气变成了“毒气”?
事实上,雾霾天气持续,空气质量下降,并不是今年的新现象。近几年,每到秋冬特别是入冬以后,中国中东部地区不时会遇到这种情况,其中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
在1月14日召开的新闻通报会上,北京市环保局环保监测中心主任张大伟称,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这些污染源排放量大,是造成本次严重污染的根本原因。近期极端不利的污染扩散条件是形成本次污染过程的直接原因。
不断扩大的人口规模,快速增长的机动车保有量,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消耗着大量的能源,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持续加剧,快速增加的污染物,在不利气象条件“助力”下,就可能让大雾变成“毒气”。
雾霾天气,能否让习惯了“大投入”、“大消耗”、“大产出”、“大排放”的人们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常务副院长马中认为,如今城市污染的结构已发生变化,原来的老问题是脱硫、减排PM10,而今需要针对PM2.5进行有效的减排措施。
现在,我国数十座城市按空气质量新标准开展监测,并实时发布PM2.5等数据。有环保专家认为:监测标准及信息的及时披露,对各地城市发展状况套上了“紧箍咒”,谋求民生发展“幸福指数”的各省区,会以此为契机,加快自身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有专家认为,改善空气质量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一方面,民众要增强自身的环境意识,切实减少污染排放。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是必由之路。污染治理是一个多环节密切咬合的链条,只要有一个环节“掉链子”,PM2.5减排就会受影响。
同时,此次全国大范围雾霾过程中,大气污染呈现区域性的明显特征,必须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来应对。
去年年底刚刚获批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建立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构建区域、省、市联动一体的应急响应体系。但除了北京、重庆等少数城市开始制定并实施针对重污染日的方案之外,其他省市并未有类似预案。
同一个区域中,没有一个城市能独善其身。大气污染治理无法单凭一个地方政府的努力来完成,区域联防联控不能仅是一句口号。有专家认为,区域联防联控必须成立权威的联席会议。环保部官员也表示,会先成立类似联席会议或委员会等形式的指挥部,再统筹建立区域的应急机制。
在空气污染的环境下谁都不能幸免,制造空气污染每个人都有份。雾霾天气开始迫使习惯了“开车出行”的城市居民反思自身生活方式,一些有车族自觉放弃开车,转向“公共出行”。
有网友也提醒,环境保护是一项跨世纪工程,而不是一项什么活动,热闹过后就万事大吉。实际上,去年北京也曾遭遇过长时间雾霾天气,PM2.5也曾引发过广泛讨论,但随着雾霾的消散便很快归于平静。
60年前的伦敦烟雾事件提醒北京吸取教训,摆脱新雾都的难堪。而今,伦敦能扔掉雾都恶名,主要就是因为人们维护环境的决心、真心和恒心。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