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二个周末,全国中东部地区都陷入严重的雾霾和污染天中。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到黄色预警,环保部门的数据则显示,从东北到西北,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污染(1月13日《新京报》)。
关于保护环境的话题从来就没有冷却过,浏览以往的媒体报道我们不难发现,在官方的文件和政策中,“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之类的表述随处可见,各地方官员在谈及环境保护的话题时,也无不以“高度重视”来强调。
反过来,媒体记者采访调查污染排放,遭到地方官员阻挠甚至粗暴对待的现象却是屡屡发生。就在不久前,央视记者在湖南省平江县调查造纸厂非法排污时还遭到围攻,记者多次报警,一个小时后派出所警察才“赶到”现场。而一些地方群众因为不堪企业污染却又诉求无门甚至酿成“群体事件”的现象这几年更是屡见不鲜。甚至连某些地方环保官员对这种现象都表示无奈。
一方面,国家有专门的环保法规,地方政府和官员也每每“高度重视”,而另一方面当环境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矛盾,环境保护显然又处于弱势,真有上级部门、媒体记者、当地群众对地方企业排污超标进行查处或提出质疑时,地方政府及官员那种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和对环境保护的“轻视”之意却又暴露无遗。显然,北京等地出现的这次严重污染,固然存在着某些客观原因,大量的汽车尾气排放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但横向来看,我们就不能把这种大面积的污染元凶归咎于汽车尾气排放。更何况,“车轮城市”几乎是世界各大城市所共有的特色,雾霾天气也并非我国独有。而环境专家所说的“污染物的排放已经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这句话,虽然有些“模糊”,但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污染显然不仅指汽车的排气管。
常言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北京等地出现的这次大面积严重污染,既非单纯的汽车尾气排放,也不是短时间污染的形成,“冷空气势力较弱”更不是导致大面积严重空气污染的唯一因素。没有长期超量污染物的“沉淀”,即使是“凝固”的空气也不可能生出污染,“冷空气势力较强”或许能将污染的空气吹散,加快空气的“自净”速度,但这种物理性的净化并不能完全消灭污染。而真正从源头上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排放,把重视环境保护真正由政府和政府官员的“纸上”及口头上的表述,转化为入脑入心的实际行动,人为的污染减少了或低于“空气自净速度”,即使出现雾霾天气,恐怕也会有雾难“霾”。
我们都知道,对于环境的保护,不仅“功在当代”还“利在千秋”,也特别考验政府及政府官员的“战略眼光”。牺牲环境或许能够收获短暂的经济增长,但种下的苦果及所造成的长期危害,可能需要用几代人的健康乃至生命来偿还。
日前的报道中,北京、广东等地癌症患者比例的大幅上升,无论如何都与环境的污染脱不了干系。北京及各大城市把PM2.5作为正常环境监测数据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众,也确实体现了政府对环境污染的正视和保护环境的积极态度。但笔者以为,仅此还不够,无论是地方政府或是官员更应该完全根除那种“叶公好龙”似的环保思维。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