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举行的一场论坛上,农业专家说,本土最好的农产品用于出口了,因为出口食品的国际标准比国内标准严格得多。前日,香港《南华早报》报道说,消费者买到是质量差的农产品,最好的用于出口了,尽管粮食再获丰收,产量连续第九年创下纪录,但卖给中国国内消费者的粮食产品仍存在质量问题。(12月10日人民网)
自己家种的粮食,好的都“进贡”了,留下卖不出去的自己吃,这种说法听起来多少有些寒酸,但这确实是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现状。据山西省农业厅副厅长董希德表示,销往日本的产品必须通过240多项检测,但如果销往国内,只需经过几道检测。由此看来,国际的高标准“挑”走了我国优质的农产品,而那些“未达标”产品便就此留在国内自产自销。
以出口到日本的大米为例,从播种、收割到运输、销售都需要层层把关,出口检验项目多达百余项,中档大米每斤折合人民币约50-80元。或许有人会说,高端优质农产品太贵,就算在国内卖,老百姓也买不起。但我们难道仅仅只能看到价钱吗?那一道道食品检验的程序,为何不能用在老百姓的食品上?
近年来,我国在食品问题上接连发生了“地沟油”、“毒奶粉”、“瘦肉精”等事件,食品安全频闪红灯。在农贸市场上,找到能真正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产品少之又少,农药含量超标、添加物超量的食品更加比比皆是。既然农业出口产品需通过百余项检测才可进入国际市场,为何国内居民却不享受食品标准严检严控的待遇呢?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乎民生大计。对于国家而言,老百姓才是最应该保护的群体,才是最有权吃到健康食品的消费者,既然我们有能力“淘”出优质的农产品,为何不能以国内为先呢。虽说国内消费力比之国外要弱很多,然而若食品经济与国民健康两者相权衡,则当以后者为重。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