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关各地景区门票涨价的消息屡见报端。昨天,住建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风景名胜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李如生在发布会上表示,目前景区门票过高的情况确实存在,下一步将规范管理,“今后的方向应该回归公益性,长远来看甚至都可以免票”。(12月5日《京华时报》)
多少年来,民众对于风景名胜区回归其公益属性的呼声不断,对一些景区门票过高、划个圈子就收钱的做法更是怨声载道。然而,呼声归呼声,埋怨归埋怨,想要饱眼福,除了拿钱来,依然别无他法。这回主管部门表了态,主管部门不仅明确承认景区门票过高的情况确实存在,将采取措施予以规范,而且进一步提出了今后的改进方向。不用说,此番“表示”令人眼前一亮。今后景区名胜将回归公益实行免票,无疑是福音,也给游客带来了期盼。
如此利好举措何时可以变成现实呢?能否给个时间表?
“公益”也好“免票”还罢,这些尽管令人向往,的确也应该是风景名胜区未来的发展“方向”,但从“今后”、“长远”、“甚至”等这些字眼的表述中,公众还是难免会感觉到了“久远”甚至可能“遥遥无期”。如果能给出个明确的时间表,哪怕等待的时间长一点,只要理由充分,好歹也能取得民众的理解。
其实,旅游景区公益化管理早已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普遍作法。比如,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海德公园、摄政王公园以及几乎所有的公园都免费开放,就连英国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海滨度假胜地、世界文化保护区也一律向游客免费开放。至于像美国、日本等其他国民高收入国家,政府在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管理上,也是以社会效益为主,国民用于每个著名景点门票支出的费用,也只占国民人均月平均收入很小的比例。
由我国国情所致,管理制度与欧美有较大差异,旅游景区不是全民所有制就是集体所有制,这就决定了景区的公共属性。撇开私人经营的旅游景点不说,对国家出钱打造和经营的属于公共资源的旅游景区来说,就应当以公益为先,以维护景区进行适度的收费为后。一直以来,借公共之名,行一方敛财之实使得中国的景区管理不仅违背公共资源的本质属性,反而将旅游景区异化为地方谋取私利的工具了。
就目前情况而言,让景区回归公益直至完全免票,虽然有一定难度,但绝非难于上青天。只要主管部门愿意并拿出切实的举措和行动,景区回归公益就可以成为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讲,给出个时间表自然也应该是题中之义了。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责任编辑:周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