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八大闭幕刚六天,国务院就召开了全国11个改革试点省市负责人会议,主持会议的副总理李克强一句“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见人民网2012年11月21日),既令人耳目一新,又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总书记习近平在记者见面会上所提到的"人民幸福"的表态,令人感到改革已在新领导层内达到一定共识,更有网言称此话令人有震耳欲聋之感。
近年媒体报道谈及改革重要性时多用“改革是加油站”、“启动机”之类的词语,李克强副总理用“最大红利”比喻时下推进改革的意义,既贴切也令人茅塞顿开。
“红利”是人们所盼望的。谈及中国,人们都喜欢用“人口红利”。 中国国际交流中心的秘书长魏建国11月22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主题是“中国与世界”校庆论坛上认为,中国加工业的低价值链已经受到东盟、巴西等国家和地区很大的冲击,“人口红利”已经不在,指望着靠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已经不现实。说到人口红利,2010年全中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做客人民网,介绍了一组很直观的数据:1982年,中国老年人口只占5%,仅过了17年,1999年就达到10%,进入老龄化社会。2009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人达1.67亿,占12.5%。到2014年,中国老年人口会达到两个亿,往后每10年增加一个亿,直到本世纪中叶达到峰值。吴玉韶搁出这个数字是对“人口红利”消失论的一个依据。李克强称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很有针对性。可以说,“人口红利”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一个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
人们知道,中国人口多的国情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已出现,为何人口不成红利,许多人口多的家庭反而天天愁两餐?个中之因乃在于过去很长时间中国实行的是僵化式的计划经济,亿万农民只会听当地一两个官员口令耕田,聪明才智无法发挥。只是改革开放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路,才引来了活水,注入了动力,才使神州大地天翻地覆,旧貌换新颜的中国才在短短30年内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人民才逐步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可见,“人口红利”是低水平红利,改革红利才是巨大而持久的红利。因此,最大的红利来自改革是说到点子上的求实之言。
本来,尝过30多年改革开放甜头的人们应对改革坚定不移,为何在此时李副总理强调改革才是国内“最大红利”?
应该看到,在一些地方,一些行业问题不少,利益格局很突出,一些行业分配不公,影响了人们对改革的信心。在政府内部,为了维护部门的审批权力,实际上也是利益格局影响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表现。但笔者认为固有利益格局的顽固存在和分配不公,恰恰证明改革不彻底,改革不到位。解决分配不公平与限制利益格局,不是靠喊出来的,是靠深化改革改出来的。既得利益像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改革的扫帚扫不到,他们不会自己跑掉。改革,就是要维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按照公众的意愿调整分配结构,建立公平制度,和真正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从这个意愿上说,为人民服务和执政为民,最根本就是要聚精会神抓好改革,让改革发挥其调动人们积极性的功能。上世纪末,当世界平均消费率达到65%,中国这一数字只有40%,到本世纪初期更降至26%。“十二五”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是依靠效率增长,提高整个经济的附加值,包括加工制造业的服务化和大力发展服务业。由此可见,改革才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必经之路。
说“改革是最大红利”,也有鼓励士气的作用。抓深化改革,关键是各地党政官员。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一些改革出台时机不成熟或由于某些具体操作官员工作不细致,导致改革出现曲折,引发一些矛盾。因此,一些官员闻改革色变。在是否需要继续改革的问题上,有一部分人持观望态度。目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摸不到石头了,每一项改革、每一次改革都是啃硬骨头,因此有人有了改革暂停的想法。客观而言,此次改革与历史上的改革一样,都难免遭遇这样或那样的误解与抵制,特别是触及某些人的利益的,这种抵制会更明显。作为执政为民的官员,不必考虑自己的患得患失,关键是改革是否依法而行,是否考虑广大人民利益,是否历经一定程序,是否取得广大公众的同意赞成。做到了上述要求,即使出现某些失误,上级和公众也会谅解。中国要建成小康社会,依然要靠改革开放;中国人民要实现“收入倍增”,必须要靠改革开放。
当然,对改革,上级的支持撑腰也十分重要。多年来,那句“支持改革者,帮助失误者”为人们津津乐道,乃因个中包含着宽容改革失误者的内容。在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之际,有必要重温这两句话,以宽大胸襟和务实的态度支持人们干事创业改革创业。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