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至今,《每日经济新闻报》、《中国产经新闻报》、《中国经营报》、《鄂商》杂志等多家媒体,都报道了商人宋瑞峰,在山西平定县投资达6000多万元建设的307国道固关服务区项目,因当地政府承诺难兑现和百般刁难而难以落地的遭遇。至今,项目的前景仍处于未知状态。
关于地方招商的种种黑幕,大多都呈现为“高高兴兴迎进门,痛痛快快宰一刀”的特点。宋瑞峰在平定的遭遇显然已经超出了这种一般性范畴。现在已经不是“宰一刀”的问题,当地政府乃至官员在引资阶段,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豪华承诺”无法兑现,已经给宋瑞峰带来连项目都不能落地运转的厄运。
从报道中的一些细节,不难窥伺当年宋瑞峰在当地政府眼中的地位:“只要提及固关服务区,每每都要冠上‘阳泉市百项重点工程’、‘平定县重点扶持的招商项目’及‘中博会签约项目’等字样”,“宋瑞峰本人一度获得阳泉2008年度‘百项工程’建设先进个人称号”……而今,因种种手续问题,这个昔日政府眼中的“香饽饽”,已经未立先衰。
厄运的伏笔在引资的那一刻就已经埋下。除了一纸简单的投资金额约定,宋瑞峰与当地政府之间并未签订额外的包含项目协议书在内的任何法定协议。言下之意,仅从形式上看,当地对于这个项目都未作出应有的准备和诚意。于是,项目溃烂链条在一步步连环:项目在2007年动工,相关必要的手续如《建设用地批准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土地使用证》却是在两年后才被陆续办理;项目最重要的两项手续:成品油规划布点许可手续以及成品油经营许可证,至今不见踪影。
上述程序上的缺失被一步步证实,也使得当地官方在引资时的承诺泡沫被一点点戳破。但时至今日,这已经不是一个地方政府的失信问题。应当追问,一个县级政府乃至一个县长是如何可以为一个引资项目,而敢于践踏国家的政策红线?
项目在招商阶段,我们几乎看不到当地在审批程序上的任何动作。一个“平定县重点扶持的招商项目”竟可在建成后又被当地国土局以“未批先建”之名予以罚款,两年后后又被时任县长以“花钱买平安”为由退还。难道如此大的招商项目竟是某个领导人说了算,而可无视其他手续和程序?
随着项目的幕后操作渐渐浮出,我们不难发现,至始至终,项目从引资到“未批先建”,再到最后的“烂尾”都属于当地权力层面的个人允诺:招商时,为了使得项目立即上马,不惜“特事特办”,当地其他职能部门也大开绿灯;项目启动后,为保障投资金额的顺利落地,当地政府又可发布政府文件督促各方面给予“积极配合”;然而,当项目正式建成,投资金额完全落实,权力的“关照”不再,原有的职能部门迅速归位,执行他们的程序正义。这个过程中,权力阶层与分散的职能部门画出了一幅配合极为默契的权力运作图景--权力需要,政策可自动隐蔽;而一旦领导意志转移,政策立马又可“复活”为正义的象征。
地方招商乱象的叠出,一次次将政府公信抖落得“一地鸡毛”。而政府公信之来源,从根本上讲还是公权力的约束问题。我们无法想象,当一个县级的权力机构,可以因一个招商项目,轻松消解国家政策和职能部门的管理秩序,又怎能衍生出令人期待的政府公信?权力无约束,政府无公信。如何消解如平定县所昭示的权力运作图景,关键还是在权力的约束上,无数个宋瑞峰的正义同样肇基于此。
以宋瑞峰遭遇所映衬出的平定县招商乱象,无疑展示了一个权力无约束下的权力系统的运作标本。期望司法部门能尽早介入,厘清责任,斩断背后的权力乱麻。治招商黑幕,从治权开始。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