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淄博烧烤“降温”实乃正常市场现象

2023年07月10日 13:33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某平台出现了数百条淄博烧烤店铺转让的信息,淄博小饼从“供不应求”到“供应过剩”……近日,“淄博烧烤‘凉’了”的话题引发关注,网友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淄博烧烤真的“凉”了吗?

  之前,淄博烧烤的“火”在很多人的意料之外,从“平平无奇”到成为“顶流”只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饼卷肉真好吃、价格“真香”、淄博人真热情,加上互联网流量的加持,共同成就了淄博烧烤的“神话”。

  眼下,淄博烧烤虽然“降温”,但不等于没有热度,一些烧烤店老板反映,现在的客流量虽然不及四五月巅峰时期,但和“火”起来之前比还是多了很多。有一些烧烤店转让门面,实属正常。有数据显示,从3月1日至6月18日,淄博烧烤相关企业暴涨694家,这其中不乏闻流量而动者,缺乏稳定的客源和良好的口碑支撑,面临市场洗牌也在情理之中。【详细

  巅峰过后才是常态

  流量自有其不断更新的特性,市场经济自有一套供需规律,淄博烧烤“爆红”之后回归正常,不足为奇。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经过“流量大潮”的冲洗,那些有熟客基础和名气加持的店铺,依然有大批游客在排队就餐。可见,唱衰淄博烧烤,着实没有必要。【详细

  在这一轮“出圈”过程中,最重要的看点其实不是淄博烧烤所带来的一时之利,而是当地政府和人民所展现出的淄博风采。相较于淄博烧烤的热度飙升与回落,这些才是弥足珍贵之处。【详细

  为流量经济谋划更多出路

  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把偶然的流量转化为长久的“留量”,进而助推一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纵观网上各种出谋划策,打造差异化的旅游产品是重要思路之一,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也是可行操作。或许,我们可以为流量经济谋划更多好的出路,这才是舆论纷争之后所该奔赴的方向。【详细

  一场全民烧烤让人们认识了淄博,知道这里的商家诚信经营、市民实在好客、政府服务细致,很多人在心里种下了想到淄博看一看的愿望,这或许就是淄博为自己今后发展赢得的宝贵财富。【详细

  (以上综合经济日报客户端、南方日报、红网)

  V视角:

  @小锅小碗小漏勺:天太热了,围着炉子不知道是烤肉还是烤自己。

  @haiio-L:淄博人终于可以放心地出门吃烧烤了。

  @香橙味道子:淄博火的是烧烤吗?是政通人和。

  @set-mi-free:跟风开店想捞一把的人,本就该做好心理准备,热度总会有下降的一天。

  @一朵小香菇菇:好吃的依然排队啊!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网红文化”,来去如风,从无例外。淄博烧烤降温,实属正常的市场现象,并非坏事。流量退潮后,一些体验感差的店铺被淘汰,留下的自然是口碑好的名店。应该看到,背靠烧烤这个“顶流”,淄博的城市知名度提升了,短期内也为这座城市的招商引资、人才流入带来一定优势。当然,从长期来说,淄博也好,其他网红城市也罢,只有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改进公共服务水平,才能将“流量”变“留量”,进而将其转化为产业和经济发展的“能量”。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淄博烧烤“降温”实乃正常市场现象

2023-07-10 13:33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某平台出现了数百条淄博烧烤店铺转让的信息,淄博小饼从“供不应求”到“供应过剩”……近日,“淄博烧烤‘凉’了”的话题引发关注,网友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淄博烧烤真的“凉”了吗?

  之前,淄博烧烤的“火”在很多人的意料之外,从“平平无奇”到成为“顶流”只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饼卷肉真好吃、价格“真香”、淄博人真热情,加上互联网流量的加持,共同成就了淄博烧烤的“神话”。

  眼下,淄博烧烤虽然“降温”,但不等于没有热度,一些烧烤店老板反映,现在的客流量虽然不及四五月巅峰时期,但和“火”起来之前比还是多了很多。有一些烧烤店转让门面,实属正常。有数据显示,从3月1日至6月18日,淄博烧烤相关企业暴涨694家,这其中不乏闻流量而动者,缺乏稳定的客源和良好的口碑支撑,面临市场洗牌也在情理之中。【详细

  巅峰过后才是常态

  流量自有其不断更新的特性,市场经济自有一套供需规律,淄博烧烤“爆红”之后回归正常,不足为奇。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经过“流量大潮”的冲洗,那些有熟客基础和名气加持的店铺,依然有大批游客在排队就餐。可见,唱衰淄博烧烤,着实没有必要。【详细

  在这一轮“出圈”过程中,最重要的看点其实不是淄博烧烤所带来的一时之利,而是当地政府和人民所展现出的淄博风采。相较于淄博烧烤的热度飙升与回落,这些才是弥足珍贵之处。【详细

  为流量经济谋划更多出路

  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把偶然的流量转化为长久的“留量”,进而助推一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纵观网上各种出谋划策,打造差异化的旅游产品是重要思路之一,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也是可行操作。或许,我们可以为流量经济谋划更多好的出路,这才是舆论纷争之后所该奔赴的方向。【详细

  一场全民烧烤让人们认识了淄博,知道这里的商家诚信经营、市民实在好客、政府服务细致,很多人在心里种下了想到淄博看一看的愿望,这或许就是淄博为自己今后发展赢得的宝贵财富。【详细

  (以上综合经济日报客户端、南方日报、红网)

  V视角:

  @小锅小碗小漏勺:天太热了,围着炉子不知道是烤肉还是烤自己。

  @haiio-L:淄博人终于可以放心地出门吃烧烤了。

  @香橙味道子:淄博火的是烧烤吗?是政通人和。

  @set-mi-free:跟风开店想捞一把的人,本就该做好心理准备,热度总会有下降的一天。

  @一朵小香菇菇:好吃的依然排队啊!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网红文化”,来去如风,从无例外。淄博烧烤降温,实属正常的市场现象,并非坏事。流量退潮后,一些体验感差的店铺被淘汰,留下的自然是口碑好的名店。应该看到,背靠烧烤这个“顶流”,淄博的城市知名度提升了,短期内也为这座城市的招商引资、人才流入带来一定优势。当然,从长期来说,淄博也好,其他网红城市也罢,只有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改进公共服务水平,才能将“流量”变“留量”,进而将其转化为产业和经济发展的“能量”。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