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照片变“照骗” “幽灵外卖”什么时候下线?

2023年07月05日 14:12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月销量7000+的外卖店铺,在平台上展示的门店照片宽敞明亮,实地探访却是地下室中深藏的简陋厨房操作间。近日,“原来外卖店铺照片可以造假”登上热搜,引起关注。

  虚假的“安全感”更让人害怕

  “您的外卖已送达”,可它来自哪儿?近年来,外卖安全问题屡遭媒体曝光,一直是消费者的“心病”。为了吃得放心一点,点外卖之前先看一下商家照片,是不少人筛选外卖的重要依据。然而,消费者再小心,也防不住商家“造假”。

  店铺照片变“照骗”,小作坊化身大门店,商家地址实地查无,外卖商家多店一证……外卖平台上存在的“幽灵外卖”,成为“舌尖上的隐患”,扰乱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权益。对消费者来说,本想从店铺照片中寻求安心,哪曾想眼见并非为实。有网友表示,照片造假带来的虚假“安全感”更让人害怕。【详细

  考验平台“打假”决心

  “幽灵外卖”已成为外卖行业的沉疴痼疾。这与平台入驻门槛低、监管难度大不无关系。一方面,资格审核不严、入驻门槛低为一些不符合经营标准的外卖商家提供了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因为网络餐饮经营具有虚拟性、隐蔽性、跨地域性等特点,存在隐患发现难、调查取证难、有效查处难等问题,治理起来须下大功夫。【详细

  有外卖平台内部人士表示,对于门店照片造假、“幽灵外卖”等乱象,平台会定期进行内部检查,“消费者在发现时也可以及时进行举报,平台会进行核实处理。”但事实说明,平台内部的定期检查并未彻底清理造假问题,而让消费者来举报,也需要务实的激励措施。【详细

  莫让“幽灵外卖”在线游荡

  “幽灵外卖”商家通过欺骗手段获得入驻资格,失去是店铺的名声、顾客的信任,以及长远的“钱途”。希望某些商家莫要捡了芝麻丢西瓜。以真诚换真心,才是经营之道。【详细

  食以安为先。移动互联网时代,守护舌尖上的安全,更应善用“网力量”,扫除监管盲区。比如,在网络外卖领域,有关部门加快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把食品安全“晒在阳光下”;平台强化智慧化监管,完善商家资质审核、风险管控,推进外卖食品全链条可追溯,织密食品安全防护网;还要完善线上举报处理机制,保障消费者监督实时在线,让问题商家下线更及时、更彻底。各方齐发力,不让“幽灵外卖”在网上继续游荡,外卖安全才更有保障。【详细

  (以上综合光明网、红网、广州日报、羊城晚报)

  V视角:

  @蓝月亮lunar:学校和产业园附近这种的太多了,不敢吃外卖。

  @无名35136:作为兼职过几次外卖员的我告诉你,点外卖真的要点有实体店的。

  @肉的N加一次方:最简单辨别方法,看堂食评价,没有堂食评价的很可能就不是正规店铺。

  @王王王先森咩i:食品安全大于天,多查查吧。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卫生环境差、食品安全堪忧,“幽灵外卖”已成“舌尖上的隐患”,是时候下线了!外卖平台应守土有责,严格把关,让不法商家没有可乘之机。监管部门也要出实拳、重拳,进一步强化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只有各方携手,形成治理合力,消费者才能放心点外卖。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照片变“照骗” “幽灵外卖”什么时候下线?

2023-07-05 14:12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月销量7000+的外卖店铺,在平台上展示的门店照片宽敞明亮,实地探访却是地下室中深藏的简陋厨房操作间。近日,“原来外卖店铺照片可以造假”登上热搜,引起关注。

  虚假的“安全感”更让人害怕

  “您的外卖已送达”,可它来自哪儿?近年来,外卖安全问题屡遭媒体曝光,一直是消费者的“心病”。为了吃得放心一点,点外卖之前先看一下商家照片,是不少人筛选外卖的重要依据。然而,消费者再小心,也防不住商家“造假”。

  店铺照片变“照骗”,小作坊化身大门店,商家地址实地查无,外卖商家多店一证……外卖平台上存在的“幽灵外卖”,成为“舌尖上的隐患”,扰乱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权益。对消费者来说,本想从店铺照片中寻求安心,哪曾想眼见并非为实。有网友表示,照片造假带来的虚假“安全感”更让人害怕。【详细

  考验平台“打假”决心

  “幽灵外卖”已成为外卖行业的沉疴痼疾。这与平台入驻门槛低、监管难度大不无关系。一方面,资格审核不严、入驻门槛低为一些不符合经营标准的外卖商家提供了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因为网络餐饮经营具有虚拟性、隐蔽性、跨地域性等特点,存在隐患发现难、调查取证难、有效查处难等问题,治理起来须下大功夫。【详细

  有外卖平台内部人士表示,对于门店照片造假、“幽灵外卖”等乱象,平台会定期进行内部检查,“消费者在发现时也可以及时进行举报,平台会进行核实处理。”但事实说明,平台内部的定期检查并未彻底清理造假问题,而让消费者来举报,也需要务实的激励措施。【详细

  莫让“幽灵外卖”在线游荡

  “幽灵外卖”商家通过欺骗手段获得入驻资格,失去是店铺的名声、顾客的信任,以及长远的“钱途”。希望某些商家莫要捡了芝麻丢西瓜。以真诚换真心,才是经营之道。【详细

  食以安为先。移动互联网时代,守护舌尖上的安全,更应善用“网力量”,扫除监管盲区。比如,在网络外卖领域,有关部门加快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把食品安全“晒在阳光下”;平台强化智慧化监管,完善商家资质审核、风险管控,推进外卖食品全链条可追溯,织密食品安全防护网;还要完善线上举报处理机制,保障消费者监督实时在线,让问题商家下线更及时、更彻底。各方齐发力,不让“幽灵外卖”在网上继续游荡,外卖安全才更有保障。【详细

  (以上综合光明网、红网、广州日报、羊城晚报)

  V视角:

  @蓝月亮lunar:学校和产业园附近这种的太多了,不敢吃外卖。

  @无名35136:作为兼职过几次外卖员的我告诉你,点外卖真的要点有实体店的。

  @肉的N加一次方:最简单辨别方法,看堂食评价,没有堂食评价的很可能就不是正规店铺。

  @王王王先森咩i:食品安全大于天,多查查吧。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卫生环境差、食品安全堪忧,“幽灵外卖”已成“舌尖上的隐患”,是时候下线了!外卖平台应守土有责,严格把关,让不法商家没有可乘之机。监管部门也要出实拳、重拳,进一步强化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只有各方携手,形成治理合力,消费者才能放心点外卖。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