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莫让“幽灵外卖”在线游荡

2023年07月04日 07:14   来源:广州日报   张冬梅

  月销量7000+的外卖店铺,在平台上展示的门店照片宽敞明亮,实地探访却是地下室中深藏的简陋厨房操作间?近日,#原来外卖店铺照片可以造假#登上微博热搜,引起网友热议。(7月3日中国新闻网)

  您的外卖已送达,可它来自哪儿?近年来,外卖安全问题屡遭媒体曝光,一直是消费者的“心头病”。为了吃得放心一点,点外卖之前先看一下商家照片,是不少人筛选外卖的重要依据。比起不提供门店照片的商家,那些敢把门面状况晒出来的店铺往往更叫人放心下单。还有一些人点外卖时倾向于选择品牌连锁,以为这样就万无一失。然而,消费者再小心,也防不住商家“造假”。

  店铺照片变“照骗”,小作坊化身大门店,商家地址实地查无,外卖商家多店一证……外卖平台上存在的“幽灵外卖”,成为“舌尖上的隐患”,扰乱正常经营秩序,侵害消费者权益,危害消费者健康。对消费者来说,本想从店铺照片中寻求安心、明白消费,哪曾想眼见并非为实。而“幽灵外卖”一旦通过照片造假穿上光鲜外衣,危害更不容小觑。对此,有网友就表示,照片造假带来的虚假“安全感”更让人害怕。

  其实,“幽灵外卖”早已不是新问题,却成为外卖行业的沉疴痼疾。这与平台入驻门槛低、监管难度大不无关系。据媒体调查,只提供身份证、银行卡信息,就能在外卖平台成功上线一家“黑餐馆”,此类现象还一定程度地存在。一方面,资格审核不严、入驻门槛低为一些不符合经营标准的外卖商家提供了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因为网络餐饮经营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和跨地域性等特点,存在隐患发现难、调查取证难、有效查处难等问题,治理网络外卖乱象尤须下大功夫。

  食以安为先。移动互联网时代,守护舌尖上的安全,更应善用“网力量”,扫除监管盲区。比如,在网络外卖领域,有关部门加快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把食品安全“晒在阳光下”;平台强化智慧化监管,完善商家资质审核、风险管控,推进外卖食品全链条可追溯,织密食品安全防护网;完善线上举报处理机制,保障消费者监督实时在线,让问题商家下线更及时、彻底。各方齐发力,不让“幽灵外卖”在网上继续游荡,外卖安全才更有保障。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莫让“幽灵外卖”在线游荡

2023-07-04 07:14 来源:广州日报 张冬梅

  月销量7000+的外卖店铺,在平台上展示的门店照片宽敞明亮,实地探访却是地下室中深藏的简陋厨房操作间?近日,#原来外卖店铺照片可以造假#登上微博热搜,引起网友热议。(7月3日中国新闻网)

  您的外卖已送达,可它来自哪儿?近年来,外卖安全问题屡遭媒体曝光,一直是消费者的“心头病”。为了吃得放心一点,点外卖之前先看一下商家照片,是不少人筛选外卖的重要依据。比起不提供门店照片的商家,那些敢把门面状况晒出来的店铺往往更叫人放心下单。还有一些人点外卖时倾向于选择品牌连锁,以为这样就万无一失。然而,消费者再小心,也防不住商家“造假”。

  店铺照片变“照骗”,小作坊化身大门店,商家地址实地查无,外卖商家多店一证……外卖平台上存在的“幽灵外卖”,成为“舌尖上的隐患”,扰乱正常经营秩序,侵害消费者权益,危害消费者健康。对消费者来说,本想从店铺照片中寻求安心、明白消费,哪曾想眼见并非为实。而“幽灵外卖”一旦通过照片造假穿上光鲜外衣,危害更不容小觑。对此,有网友就表示,照片造假带来的虚假“安全感”更让人害怕。

  其实,“幽灵外卖”早已不是新问题,却成为外卖行业的沉疴痼疾。这与平台入驻门槛低、监管难度大不无关系。据媒体调查,只提供身份证、银行卡信息,就能在外卖平台成功上线一家“黑餐馆”,此类现象还一定程度地存在。一方面,资格审核不严、入驻门槛低为一些不符合经营标准的外卖商家提供了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因为网络餐饮经营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和跨地域性等特点,存在隐患发现难、调查取证难、有效查处难等问题,治理网络外卖乱象尤须下大功夫。

  食以安为先。移动互联网时代,守护舌尖上的安全,更应善用“网力量”,扫除监管盲区。比如,在网络外卖领域,有关部门加快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把食品安全“晒在阳光下”;平台强化智慧化监管,完善商家资质审核、风险管控,推进外卖食品全链条可追溯,织密食品安全防护网;完善线上举报处理机制,保障消费者监督实时在线,让问题商家下线更及时、彻底。各方齐发力,不让“幽灵外卖”在网上继续游荡,外卖安全才更有保障。

(责任编辑:武晓娟)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