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守“土”有责 保护耕地各方都不应缺席

2023年05月10日 15:46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近期有企业占用耕地建设工业垃圾填埋场,挖几十米的深坑并倾倒大量粉煤灰以及其他危废物,导致大量耕地遭到破坏。

  耕地安全关系粮食安全

  破坏耕地事件频现,折射出一些地方政府对耕地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中央三令五申,要求严守耕地红线,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强调“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详细

  耕地安全就是粮食安全,耕地红线就是饭碗底线。近年来,全球农产品贸易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强,加之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未来端牢饭碗的压力依然存在,粮食安全的根基仍需筑牢。要确保粮食稳产增产,必须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努力做到不占少占、占补平衡、产能不降。对于地方产业发展带来的非农用地需求,更要做到“占荒不占耕,占劣不占优”。【详细

  坚决斩断占用破坏耕地黑手

  一些地方政府存在“土地财政”的诱因刺激,往往会巧立名目、弄虚作假,主动“推动”违法占地,造成耕地占用或破坏。而一些职能部门或个别官员甚至甘作违法占地企业的保护伞,成为腐败利益链上的可耻一环。此外,保护主体责任不明也是耕地屡遭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耕地保护的常态化监管缺乏责任主体的补位,而某些责任主体虽有“责任”之名,却得不到有效问责,使监管机制陷入运作不灵的窘态。【详细

  耕地可持续发展,关系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我国耕地资源面临多种生态问题。当下看来,“稳数量”是基础要求,更要努力做到“提质量”“保生态”。报道揭露涉事企业在耕地里建设工业垃圾填埋场,倾倒粉煤灰,对耕地肥力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而工业污染物随着降雨和地下水流动,又给周围果树林和居民区带来污染风险。这应当成为深刻的教训,警惕不达标、不规范、重污染的施工项目破坏区域生态环境,贻祸子孙后代。【详细

  压实地方责任 确保耕地安全

  在舆论关注之下,当地有关部门表示已经在查处此事。目前来看,两家企业涉嫌违法占用耕地,假借土地平整填充的名义开设工业垃圾填埋场牟利,相信它们终将受到法律的严惩。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在追究法律责任之后,责任企业必须承担环境治理与修复的主体责任,为自己的违法行为买单。【详细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绝非口号,农田建设利国利民也并非虚言,这些都要落实在具体行动中。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尤其要压实地方责任,以耕地保护为重点,以农田建设为依托,综合管控型和建设型举措,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详细

  (以上综合经济日报、光明网、南方日报、深圳特区报) 

  V视角: 

  @晓晨calm :这种企业才是该被填埋的“垃圾”。

  @读书农家郎:蹲个后续!必须依法处理,背后的利益链条必须查明。

  @EIEIOHOHO:耕地污染关系粮食生产安全,真不是小事。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耕地安全事关粮食安全、事关子孙后代,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从报道来看,项目被叫停,涉事企业却仍然在施工,如此明目张胆屡教不改,背后或许仍隐藏着更多利益链条和违法恶行。对此,必须严惩不贷,以法律之剑斩断破坏耕地的“黑手”。需要强调的是,守“土”有责,政府、企业等各方责任主体都不能缺席。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守“土”有责 保护耕地各方都不应缺席

2023-05-10 15:46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近期有企业占用耕地建设工业垃圾填埋场,挖几十米的深坑并倾倒大量粉煤灰以及其他危废物,导致大量耕地遭到破坏。

  耕地安全关系粮食安全

  破坏耕地事件频现,折射出一些地方政府对耕地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中央三令五申,要求严守耕地红线,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强调“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详细

  耕地安全就是粮食安全,耕地红线就是饭碗底线。近年来,全球农产品贸易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强,加之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未来端牢饭碗的压力依然存在,粮食安全的根基仍需筑牢。要确保粮食稳产增产,必须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努力做到不占少占、占补平衡、产能不降。对于地方产业发展带来的非农用地需求,更要做到“占荒不占耕,占劣不占优”。【详细

  坚决斩断占用破坏耕地黑手

  一些地方政府存在“土地财政”的诱因刺激,往往会巧立名目、弄虚作假,主动“推动”违法占地,造成耕地占用或破坏。而一些职能部门或个别官员甚至甘作违法占地企业的保护伞,成为腐败利益链上的可耻一环。此外,保护主体责任不明也是耕地屡遭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耕地保护的常态化监管缺乏责任主体的补位,而某些责任主体虽有“责任”之名,却得不到有效问责,使监管机制陷入运作不灵的窘态。【详细

  耕地可持续发展,关系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我国耕地资源面临多种生态问题。当下看来,“稳数量”是基础要求,更要努力做到“提质量”“保生态”。报道揭露涉事企业在耕地里建设工业垃圾填埋场,倾倒粉煤灰,对耕地肥力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而工业污染物随着降雨和地下水流动,又给周围果树林和居民区带来污染风险。这应当成为深刻的教训,警惕不达标、不规范、重污染的施工项目破坏区域生态环境,贻祸子孙后代。【详细

  压实地方责任 确保耕地安全

  在舆论关注之下,当地有关部门表示已经在查处此事。目前来看,两家企业涉嫌违法占用耕地,假借土地平整填充的名义开设工业垃圾填埋场牟利,相信它们终将受到法律的严惩。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在追究法律责任之后,责任企业必须承担环境治理与修复的主体责任,为自己的违法行为买单。【详细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绝非口号,农田建设利国利民也并非虚言,这些都要落实在具体行动中。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尤其要压实地方责任,以耕地保护为重点,以农田建设为依托,综合管控型和建设型举措,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详细

  (以上综合经济日报、光明网、南方日报、深圳特区报) 

  V视角: 

  @晓晨calm :这种企业才是该被填埋的“垃圾”。

  @读书农家郎:蹲个后续!必须依法处理,背后的利益链条必须查明。

  @EIEIOHOHO:耕地污染关系粮食生产安全,真不是小事。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耕地安全事关粮食安全、事关子孙后代,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从报道来看,项目被叫停,涉事企业却仍然在施工,如此明目张胆屡教不改,背后或许仍隐藏着更多利益链条和违法恶行。对此,必须严惩不贷,以法律之剑斩断破坏耕地的“黑手”。需要强调的是,守“土”有责,政府、企业等各方责任主体都不能缺席。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