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回忆青春的方式不该包括侵权盗摄

2023年04月27日 13:3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灌篮高手》热映,引发一批中青年集体怀旧,而一些观众在电影院里的屏摄行为也引起热议。对此,影片方发表声明呼吁“联合抵制盗录盗播行为”。

  对“屏摄高手”当予以遏制

  所谓屏摄,就是观众在电影院等公共观影场合,用手机等摄影设备拍摄银幕的行为。此前每逢热片上映,“屏摄高手”总会适时出击。对此,曾有多部电影联合抵制屏摄,不少网友也都予以谴责。

  我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明确规定,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人不得对正在放映的电影进行录音录像。同时,影片著作权及其相关的权利,还受到民法典、著作权法、刑法等法律的保护。电影从龙标之后到放映结束亮灯,都属于“放映”,按照文明观影要求,观众都不应屏摄。如果想分享影片内容到社交平台,可使用官方发布的海报、剧照、片花,或影院展出的海报等,但是在电影院里,不能举起手机屏摄,影响其他观众观影体验。【详细

  提高版权保护意识

  其实,不仅仅是《灌篮高手》,不少电影在上映时都免不了被盗录盗摄的问题,一些网站甚至公然与影院同时段播放视频资源。这一问题迟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也并没有给人们敲响警钟,究其原因,是人们版权保护意识的薄弱。尽管这样的行为不文明,却能节省一张电影票钱,而且很多人认为拍摄一小段“不算大事”。【详细

  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普及后,有些观影者把屏摄当成一种习惯。客观来说,绝大多数人在观影时不自觉地拿起手机拍摄银幕画面,并非是要刻意传播电影内容,更与制作盗版无关。但是,这是一个观影伦理所遭遇的新挑战。随时随地拍摄、记录、分享,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群体性行为习惯,正是因为习惯成自然,在观影过程中,很多人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屏摄行为是错误的。电影知识产权受到严格的法律保护,拍摄、记录和分享电影内容,已经与此形成内在冲突。【详细

  自觉抵制电影盗摄

  对电影的热情,应该停留在影院屏幕上,而非在手机屏幕里。为此,观众务必文明观影,多一分对法律的遵守,也多一些对主创人员和艺术作品的尊重。【详细

  抵制电影盗摄,从你我做起。这是实现文明观影的一小步,也是我们在文化强国建设上迈出的一大步。我们仍需要不断加强版权保护意识和创新发展能力,为我国电影产业的繁荣和文化强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详细

  (以上综合光明网、东方网、红网)

  V视角:

  @建建森:满场都是拍照、录小视频的……理解大家都是因为热爱,但是大屏幕下面全是小屏幕,观影体验直线下降。

  @吉野莉音Reyna:罚款!多罚点钱遏制盗摄。

  @plumelucy:有些人屏摄其实不是恶意的,但还是要普及这方面的认知,很多人不知道这是违法侵权的行为。

  @复仇者脸萌:我想到一个好办法,入影院之前没收手机。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回忆青春的方式有很多种,但不该包括侵权盗摄。更何况,这种不文明行为也严重影响了其他人的观影效果。青春的热血记忆就该停留在影院屏幕上,若是屏摄内容分享出来被“有心之人”传播甚至以此牟利,破坏了电影市场秩序,可就不那么美好了。因此,提高版权保护意识、自觉抵制电影盗摄,当从停止“屏摄”开始。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回忆青春的方式不该包括侵权盗摄

2023-04-27 13:3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灌篮高手》热映,引发一批中青年集体怀旧,而一些观众在电影院里的屏摄行为也引起热议。对此,影片方发表声明呼吁“联合抵制盗录盗播行为”。

  对“屏摄高手”当予以遏制

  所谓屏摄,就是观众在电影院等公共观影场合,用手机等摄影设备拍摄银幕的行为。此前每逢热片上映,“屏摄高手”总会适时出击。对此,曾有多部电影联合抵制屏摄,不少网友也都予以谴责。

  我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明确规定,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人不得对正在放映的电影进行录音录像。同时,影片著作权及其相关的权利,还受到民法典、著作权法、刑法等法律的保护。电影从龙标之后到放映结束亮灯,都属于“放映”,按照文明观影要求,观众都不应屏摄。如果想分享影片内容到社交平台,可使用官方发布的海报、剧照、片花,或影院展出的海报等,但是在电影院里,不能举起手机屏摄,影响其他观众观影体验。【详细

  提高版权保护意识

  其实,不仅仅是《灌篮高手》,不少电影在上映时都免不了被盗录盗摄的问题,一些网站甚至公然与影院同时段播放视频资源。这一问题迟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也并没有给人们敲响警钟,究其原因,是人们版权保护意识的薄弱。尽管这样的行为不文明,却能节省一张电影票钱,而且很多人认为拍摄一小段“不算大事”。【详细

  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普及后,有些观影者把屏摄当成一种习惯。客观来说,绝大多数人在观影时不自觉地拿起手机拍摄银幕画面,并非是要刻意传播电影内容,更与制作盗版无关。但是,这是一个观影伦理所遭遇的新挑战。随时随地拍摄、记录、分享,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群体性行为习惯,正是因为习惯成自然,在观影过程中,很多人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屏摄行为是错误的。电影知识产权受到严格的法律保护,拍摄、记录和分享电影内容,已经与此形成内在冲突。【详细

  自觉抵制电影盗摄

  对电影的热情,应该停留在影院屏幕上,而非在手机屏幕里。为此,观众务必文明观影,多一分对法律的遵守,也多一些对主创人员和艺术作品的尊重。【详细

  抵制电影盗摄,从你我做起。这是实现文明观影的一小步,也是我们在文化强国建设上迈出的一大步。我们仍需要不断加强版权保护意识和创新发展能力,为我国电影产业的繁荣和文化强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详细

  (以上综合光明网、东方网、红网)

  V视角:

  @建建森:满场都是拍照、录小视频的……理解大家都是因为热爱,但是大屏幕下面全是小屏幕,观影体验直线下降。

  @吉野莉音Reyna:罚款!多罚点钱遏制盗摄。

  @plumelucy:有些人屏摄其实不是恶意的,但还是要普及这方面的认知,很多人不知道这是违法侵权的行为。

  @复仇者脸萌:我想到一个好办法,入影院之前没收手机。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回忆青春的方式有很多种,但不该包括侵权盗摄。更何况,这种不文明行为也严重影响了其他人的观影效果。青春的热血记忆就该停留在影院屏幕上,若是屏摄内容分享出来被“有心之人”传播甚至以此牟利,破坏了电影市场秩序,可就不那么美好了。因此,提高版权保护意识、自觉抵制电影盗摄,当从停止“屏摄”开始。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