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灌篮高手》盗摄影像流出:文明观影从你我做起

2023年04月24日 07:44   来源:红网   廖欢

  4月20日,电影《灌篮高手》在全国正式上线,许多观众都纷纷奔赴影院,圆梦青春。但正在大家享受美好感动的氛围时,官方发出了一条别样的微博,呼吁大家不要去盗摄,因为网络上流传出了许多在影院盗摄影片的视频,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整个比赛过程的影像。

  盗摄,一般是指对正在放映的电影进行屏摄、盗录的行为。关于“盗摄”这个词,很多人可能表示很陌生,或是从来没听过,但是在观看电影时有可能在不经意间就已经做出了这种行为,比如最常见的拍一张观影图发朋友圈,录一个影片小视频分享给朋友。

  毋庸置疑,盗摄就是一种不文明的观影行为,随着手机和数码相机的普及,当下盗摄现象时有发生。一方面,这种行为会对观众的正常观影造成干扰。正如第22届上海电影节的倡导:“当你打开手机的那一刻,你把沉浸在电影里的我杀死了。”刺眼的屏幕、明晃晃的闪光灯、不断响起的提示音,无不在刺激着黑暗中人们敏感的神经。电影院是一个公共场所,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别人的权益。盗摄这种不文明行为不仅破坏了在场其他观影人的兴致,使其原本的观影体验大打折扣,还可能对场外还未看过电影的观众造成剧透。

  另一方面,盗摄还涉嫌侵犯影视著作权。关于盗摄涉嫌侵权行为,国家法律条文早已做出了明示,《电影产业促进法》第31条规定: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人不得对正在放映的电影进行录音录像。发现进行录音录像的,电影院工作人员有权予以制止,并要求其删除;对拒不听从的,有权要求其离场。《著作权法》第47条规定: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剽窃他人作品的;均属于侵权行为,权利人可以要求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

  其实,盗摄的泛滥成灾并非突然出现,其长期存在的原因可能与个体的法律意识缺失有关,但也不能排除其他可能因素的影响。比如,在某部电影热映时,朋友圈随处可见的“电影图”让人习以为常,而这种行为大部分是与法律意识的缺失和个人分享爱好有关。另一小部分人就是踩着法律的红线知法犯法,企图靠盗摄牟利。在“剑网2022”的专项行动中,曾经披露了重庆童某某盗录传播春节档院线电影案。2022年春节期间,童某某连续盗录多部春节档院线电影,并上传至自行设立的网站向公众播放,通过社交软件组成销售网络牟取非法利益。2022年12月,法院以侵犯著作权罪判处童某某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5500元。

  但必须明确的是,盗摄的目的、程度、形式都不是盗摄可以被接受的理由。不止现在热映的《灌篮高手》发出抵制盗摄的倡议,早在年初春节档的多部电影如《无名》《流浪地球2》《深海》《满江红》《交换人生》以及《熊出没·伴我熊芯》都在官方号上发出了“抵制盗摄,文明观影”的倡议。还有央视频道CCTV6的《今日影评》关于讨论盗摄的一期节目中也呼吁观众应该自律,在观影期间不要举起手机,在黑暗中达成默契。事实上,留住美好,证明看过一部电影有更多合法合规的手段,比如拍电影票据,转发官方物料等。

  抵制电影盗摄,从你我做起。这是实现文明观影的一小步,却是我们在文化强国建设上迈出的一大步。在抵制电影盗摄,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加强版权保护意识和创新发展能力,为我国电影产业的繁荣和文化强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灌篮高手》盗摄影像流出:文明观影从你我做起

2023-04-24 07:44 来源:红网 廖欢

  4月20日,电影《灌篮高手》在全国正式上线,许多观众都纷纷奔赴影院,圆梦青春。但正在大家享受美好感动的氛围时,官方发出了一条别样的微博,呼吁大家不要去盗摄,因为网络上流传出了许多在影院盗摄影片的视频,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整个比赛过程的影像。

  盗摄,一般是指对正在放映的电影进行屏摄、盗录的行为。关于“盗摄”这个词,很多人可能表示很陌生,或是从来没听过,但是在观看电影时有可能在不经意间就已经做出了这种行为,比如最常见的拍一张观影图发朋友圈,录一个影片小视频分享给朋友。

  毋庸置疑,盗摄就是一种不文明的观影行为,随着手机和数码相机的普及,当下盗摄现象时有发生。一方面,这种行为会对观众的正常观影造成干扰。正如第22届上海电影节的倡导:“当你打开手机的那一刻,你把沉浸在电影里的我杀死了。”刺眼的屏幕、明晃晃的闪光灯、不断响起的提示音,无不在刺激着黑暗中人们敏感的神经。电影院是一个公共场所,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别人的权益。盗摄这种不文明行为不仅破坏了在场其他观影人的兴致,使其原本的观影体验大打折扣,还可能对场外还未看过电影的观众造成剧透。

  另一方面,盗摄还涉嫌侵犯影视著作权。关于盗摄涉嫌侵权行为,国家法律条文早已做出了明示,《电影产业促进法》第31条规定: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人不得对正在放映的电影进行录音录像。发现进行录音录像的,电影院工作人员有权予以制止,并要求其删除;对拒不听从的,有权要求其离场。《著作权法》第47条规定: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剽窃他人作品的;均属于侵权行为,权利人可以要求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

  其实,盗摄的泛滥成灾并非突然出现,其长期存在的原因可能与个体的法律意识缺失有关,但也不能排除其他可能因素的影响。比如,在某部电影热映时,朋友圈随处可见的“电影图”让人习以为常,而这种行为大部分是与法律意识的缺失和个人分享爱好有关。另一小部分人就是踩着法律的红线知法犯法,企图靠盗摄牟利。在“剑网2022”的专项行动中,曾经披露了重庆童某某盗录传播春节档院线电影案。2022年春节期间,童某某连续盗录多部春节档院线电影,并上传至自行设立的网站向公众播放,通过社交软件组成销售网络牟取非法利益。2022年12月,法院以侵犯著作权罪判处童某某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5500元。

  但必须明确的是,盗摄的目的、程度、形式都不是盗摄可以被接受的理由。不止现在热映的《灌篮高手》发出抵制盗摄的倡议,早在年初春节档的多部电影如《无名》《流浪地球2》《深海》《满江红》《交换人生》以及《熊出没·伴我熊芯》都在官方号上发出了“抵制盗摄,文明观影”的倡议。还有央视频道CCTV6的《今日影评》关于讨论盗摄的一期节目中也呼吁观众应该自律,在观影期间不要举起手机,在黑暗中达成默契。事实上,留住美好,证明看过一部电影有更多合法合规的手段,比如拍电影票据,转发官方物料等。

  抵制电影盗摄,从你我做起。这是实现文明观影的一小步,却是我们在文化强国建设上迈出的一大步。在抵制电影盗摄,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加强版权保护意识和创新发展能力,为我国电影产业的繁荣和文化强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