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坚持“包容审慎”监管,让“后备箱”点亮城市夜经济

2022年07月23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段时间,不少地方兴起“后备厢经济”。每逢夜幕降临,一辆辆私家车整齐停靠在商圈、写字楼外的空地上,车主们在精心装饰的后备厢里摆上鲜花、首饰、美食等消费品供市民选购,琳琅满目的“后备厢集市”吸引着市民的目光。

  “后备厢经济”让城市多了些“烟火气”

  后备箱集市与汽车文化、咖啡美食、夜生活、露营经济联系紧密,有一定的潮流文化属性,年轻人干这个不觉得跌份儿,反而觉得很时髦;做得好可日入2000多元,没有房租成本,有车就能干,看起来像是门好生意。摊主们埋头进货、销售或者亲手制作食品,顶着大太阳卖货七八个小时,算得上灵活就业的积极分子。【详细

  一个个特色鲜明的后备厢摊位,既是城市的一道新风景,也是拓展消费场景、提振消费活力的“微创新”。它是年轻人的潮玩集市,让疫情下原本疏远的社交距离缩短了许多。【详细

  必须正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由于这一经营模式有着极强的流动性,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商品质量问题等消费纠纷,消费者很可能会面临“找不到人”或“无处说理”的维权困境——有的不良商家可能趁机销售假冒伪劣食品或商品,占道经营也会影响交通秩序或公共卫生状况,等等。【详细

  目前,集市主办方大多只要求摊主提供健康证明、身份证复印件、联系方式等,彼此之间并无强约束;有些“野摊儿”连组织者也没有,在路边、公园甚至郊区随机出摊。真要出了什么问题,摊主开着车走了,消费者连个讨说法的人都找不到。【详细

  需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

  对新生的“后备箱经济”,可以多一些包容,但对后备箱市集的无序,不能放任自流。既然是利用汽车后备箱来推销商品,就应该有明确的“限行”规则。“后备箱经济”的发展方向,更不可背离城市功能定位和管理要求,不可轧上市场规则的“限行区”。【详细

  “后备厢经济”不是法外之地,针对这一经营模式下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关方面应增强预见性,打好监管服务提前量,通过强有力的监管服务保证其健康有序发展,让商家与消费者都能更好地享受其释放的红利。【详细

  (以上综合经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

  V视角:

  @球球:“后备箱经济”一定程度上活跃了城市“夜经济”。

  @一江春水:占道经营、噪音扰民、垃圾处理等,给市容市貌与城市运行带来了挑战。

  @小新奇:既不能“一刀切”盲目取缔,也不能“一甩手”放任自流。

  @天热:优化“放管服”的步子向前多走一点,消费者权益保障就能再多一分。

  @多喝水: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做好配套服务。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一个个特色鲜明的后备箱摊位,就像刚被打开的“盲盒”一样,让人感受到新鲜消费体验带来的“烟火气”和“新潮味”。当然,在“后备厢经济”发展与城市治理之间找到平衡点,考验着各地管理者的智慧。对新生事物,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就会让城市更有“温度”。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坚持“包容审慎”监管,让“后备箱”点亮城市夜经济

2022-07-23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段时间,不少地方兴起“后备厢经济”。每逢夜幕降临,一辆辆私家车整齐停靠在商圈、写字楼外的空地上,车主们在精心装饰的后备厢里摆上鲜花、首饰、美食等消费品供市民选购,琳琅满目的“后备厢集市”吸引着市民的目光。

  “后备厢经济”让城市多了些“烟火气”

  后备箱集市与汽车文化、咖啡美食、夜生活、露营经济联系紧密,有一定的潮流文化属性,年轻人干这个不觉得跌份儿,反而觉得很时髦;做得好可日入2000多元,没有房租成本,有车就能干,看起来像是门好生意。摊主们埋头进货、销售或者亲手制作食品,顶着大太阳卖货七八个小时,算得上灵活就业的积极分子。【详细

  一个个特色鲜明的后备厢摊位,既是城市的一道新风景,也是拓展消费场景、提振消费活力的“微创新”。它是年轻人的潮玩集市,让疫情下原本疏远的社交距离缩短了许多。【详细

  必须正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由于这一经营模式有着极强的流动性,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商品质量问题等消费纠纷,消费者很可能会面临“找不到人”或“无处说理”的维权困境——有的不良商家可能趁机销售假冒伪劣食品或商品,占道经营也会影响交通秩序或公共卫生状况,等等。【详细

  目前,集市主办方大多只要求摊主提供健康证明、身份证复印件、联系方式等,彼此之间并无强约束;有些“野摊儿”连组织者也没有,在路边、公园甚至郊区随机出摊。真要出了什么问题,摊主开着车走了,消费者连个讨说法的人都找不到。【详细

  需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

  对新生的“后备箱经济”,可以多一些包容,但对后备箱市集的无序,不能放任自流。既然是利用汽车后备箱来推销商品,就应该有明确的“限行”规则。“后备箱经济”的发展方向,更不可背离城市功能定位和管理要求,不可轧上市场规则的“限行区”。【详细

  “后备厢经济”不是法外之地,针对这一经营模式下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关方面应增强预见性,打好监管服务提前量,通过强有力的监管服务保证其健康有序发展,让商家与消费者都能更好地享受其释放的红利。【详细

  (以上综合经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

  V视角:

  @球球:“后备箱经济”一定程度上活跃了城市“夜经济”。

  @一江春水:占道经营、噪音扰民、垃圾处理等,给市容市貌与城市运行带来了挑战。

  @小新奇:既不能“一刀切”盲目取缔,也不能“一甩手”放任自流。

  @天热:优化“放管服”的步子向前多走一点,消费者权益保障就能再多一分。

  @多喝水: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做好配套服务。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一个个特色鲜明的后备箱摊位,就像刚被打开的“盲盒”一样,让人感受到新鲜消费体验带来的“烟火气”和“新潮味”。当然,在“后备厢经济”发展与城市治理之间找到平衡点,考验着各地管理者的智慧。对新生事物,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就会让城市更有“温度”。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