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填补制度“空白” 让“银发就业者”无后顾之忧

2022年05月20日 16:1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调查发现,现实生活中,不少超过退休年龄的老人或因养老金较少,或因家庭压力,或因还想发挥“余热”而选择继续就业。然而,根据现行劳动法律法规,“银发就业者”与用工单位不再形成劳动关系,用工单位仅需支付报酬,双方不涉及社会保险等事项。这使得“银发就业者”的劳动权益保障处于空白地带。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刘天一/摄

  充分发挥“银发就业者”资源优势

  《“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显示,“十四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这意味着我国银发人群的规模将不断扩大。同时,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持续下降,导致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部分用人单位选择雇用“银发就业者”。也就是说,我国“银发就业者”呈现供需两旺的局面,且未来这种情况还可能进一步加剧。

  面对这样的人口结构变化,如果能充分发挥“银发就业者”的资源优势,不仅可以让老年人继续为社会创造价值,并从社会劳动中赚取收入,收获更多成就感,还可以有效缓解部分用人单位的压力,可以说是双赢乃至多赢。【详细

  “银发就业者”劳动权益保障不容忽视

  但是,目前我国劳动法律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对劳动关系中的权益保障相对健全,对劳务关系的权益保障相对滞后,而“银发就业者”与雇主的关系多属于后者,因此这一群体在工作期间受伤不能享受工伤保险或得到赔偿。还有一些“银发就业者”因为没有与雇主签订合同,导致劳动报酬被拖欠,难以维权。【详细

  很多老年人,即使超过退休年龄,在身体、智力方面也完全具备继续工作一段时间的条件,甚至在管理经验等方面还占有优势。“银发就业者”既充分发挥了其价值,又满足了社会需求,其劳动权益保障问题不容忽视。这一方面事关“银发就业者”个人的权益,另一方面也关乎着社会的和谐稳定。【详细

  劳动权益保障工作应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发展,劳动权益保障方面的工作也应与时俱进,“银发就业者”的权益保障,不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眼下,针对“银发就业者”在工作期间受伤等问题,一些地方已经在探索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等保障措施。从长远看,老龄人口的增多,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他们中的一部分将转化为继续工作的劳动力,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其权益保障更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关职能部门应有这个紧迫性,积极研究制定方案和举措,避免久拖不决。【详细

  国家层面也应结合国内特点,适当借鉴国外做法,重新修订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从法律上明确老年人再就业后与用人单位的用工关系,确认老年人就业的合法性,让老年人与用人单位依法依规建立劳动关系,从而保障老年人再就业沿着法律轨道前行。【详细

  (以上综合工人日报、法治日报、东方网、红网)

  V视角:

  @茶颜不可阅:低龄老年人由于生活负担还是有就业需求的。

  @成熟寂寞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阿拉氪:“银发就业者”的劳动权益亟待制度保障。

  @闷墩儿熊熊:要重视起来,未来可能有更多老年人口进入就业市场。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银发就业者”逐渐增多。然而,“银发就业者”与用人单位的劳务关系比较松散,劳动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为此,劳动权益保障工作应当与时俱进,尽快填补这一领域的制度“空白”,让老年人“再就业”无后顾之忧。一个老年友好型社会,不仅要体现在硬件设施的建设上,更要在制度建设方面有所作为。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填补制度“空白” 让“银发就业者”无后顾之忧

2022-05-20 16:1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调查发现,现实生活中,不少超过退休年龄的老人或因养老金较少,或因家庭压力,或因还想发挥“余热”而选择继续就业。然而,根据现行劳动法律法规,“银发就业者”与用工单位不再形成劳动关系,用工单位仅需支付报酬,双方不涉及社会保险等事项。这使得“银发就业者”的劳动权益保障处于空白地带。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刘天一/摄

  充分发挥“银发就业者”资源优势

  《“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显示,“十四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这意味着我国银发人群的规模将不断扩大。同时,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持续下降,导致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部分用人单位选择雇用“银发就业者”。也就是说,我国“银发就业者”呈现供需两旺的局面,且未来这种情况还可能进一步加剧。

  面对这样的人口结构变化,如果能充分发挥“银发就业者”的资源优势,不仅可以让老年人继续为社会创造价值,并从社会劳动中赚取收入,收获更多成就感,还可以有效缓解部分用人单位的压力,可以说是双赢乃至多赢。【详细

  “银发就业者”劳动权益保障不容忽视

  但是,目前我国劳动法律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对劳动关系中的权益保障相对健全,对劳务关系的权益保障相对滞后,而“银发就业者”与雇主的关系多属于后者,因此这一群体在工作期间受伤不能享受工伤保险或得到赔偿。还有一些“银发就业者”因为没有与雇主签订合同,导致劳动报酬被拖欠,难以维权。【详细

  很多老年人,即使超过退休年龄,在身体、智力方面也完全具备继续工作一段时间的条件,甚至在管理经验等方面还占有优势。“银发就业者”既充分发挥了其价值,又满足了社会需求,其劳动权益保障问题不容忽视。这一方面事关“银发就业者”个人的权益,另一方面也关乎着社会的和谐稳定。【详细

  劳动权益保障工作应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发展,劳动权益保障方面的工作也应与时俱进,“银发就业者”的权益保障,不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眼下,针对“银发就业者”在工作期间受伤等问题,一些地方已经在探索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等保障措施。从长远看,老龄人口的增多,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他们中的一部分将转化为继续工作的劳动力,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其权益保障更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关职能部门应有这个紧迫性,积极研究制定方案和举措,避免久拖不决。【详细

  国家层面也应结合国内特点,适当借鉴国外做法,重新修订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从法律上明确老年人再就业后与用人单位的用工关系,确认老年人就业的合法性,让老年人与用人单位依法依规建立劳动关系,从而保障老年人再就业沿着法律轨道前行。【详细

  (以上综合工人日报、法治日报、东方网、红网)

  V视角:

  @茶颜不可阅:低龄老年人由于生活负担还是有就业需求的。

  @成熟寂寞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阿拉氪:“银发就业者”的劳动权益亟待制度保障。

  @闷墩儿熊熊:要重视起来,未来可能有更多老年人口进入就业市场。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银发就业者”逐渐增多。然而,“银发就业者”与用人单位的劳务关系比较松散,劳动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为此,劳动权益保障工作应当与时俱进,尽快填补这一领域的制度“空白”,让老年人“再就业”无后顾之忧。一个老年友好型社会,不仅要体现在硬件设施的建设上,更要在制度建设方面有所作为。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