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世界图书日:相信知识和理性的力量

2020年04月23日 13:1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今年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这一天也终将成为一个令人难忘的“读书日”。当新冠肺炎疫情为全球按下“暂停键”时,人们的阅读行为却并未停止,各类阅读推广活动搬到“云端”,全民阅读参与度进一步提升。

  用读书来充实生活

  疫情难阻书香,阅读润泽心田。疫情突如其来,打乱了我们正常的生活节奏,但也给“宅”在家里的人们带来了难得的时光。不少人纷纷选择回归阅读,用读书充实生活,从书籍中汲取力量。犹记得,一张患者戴着口罩在武汉方舱医院读书的照片,在社交媒体广为流传。令人动容的不仅是他阅读的那份专注,更是他从阅读中得到的面对疫病的乐观与从容。【详细

  报告显示,这段时间瘟疫题材图书备受关注。许多人开始认真学习一些以往并不关注的科学知识与历史:什么是冠状病毒、一百年前为何暴发大流感、人类有哪些防疫经验……阅读是一场系统深入的科普,有网友在阅读《血疫》一书后写道“每个人做好日常防护,注意清洁卫生是避免重大卫生事故的良药。”【详细

  听书不能代替看书

  为何成人留给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在这个流量奔涌的时代,碎片化信息占用了人们大部分时间。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青壮年尤爱数字阅读,三成以上的国民有听书习惯。这些随新技术而兴起的学习方式便捷高效,各有优势。只要能从书中获益,就值得提倡。但“听书”毕竟不能代替“看书”,静下心来,让思绪钻进一本纸质书时所领略的语言之美、文字之力,并非信息浏览和侧耳聆听所能比拟。【详细

  就算退一步,从功利的角度考量,世界上很多事情已经有前人经历过、思考过、解决过,如果能从有价的书中,读到他人无价的经验教训或者思想成果作为借鉴,未免太过划算。而放大到整个舆论环境,如果人们都能够及时更新认知,至少通过阅读明白自己的无知,知道要尊重科学与常识,又怎么会动辄为浅显小事吵得一地鸡毛?【详细

  要相信知识的力量

  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心中必有“诗和远方”,也自有日常生活的春夏秋冬。阅读从来不是要让人双脚离开大地,从来不是鼓励人们远离生活,恰恰相反,是要让人即便遭遇困难,依然能够勇毅前行,即便知道人生路上总有坎坷,依然能够笑迎挑战。阅读给人带来的,不是消极和虚无,而是希望和力量,是雄健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详细

  世界读书日的意义是给读书增加仪式感,说明读书不仅是个人的事,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同时也是社会的事,可以提升社会的文明高度。无论出于个人需求,还是社会需要,年人均阅读量不足5本,这一数字都亟待提高。不妨在忙碌中挤些缝隙留给阅读,利用一切碎片化的时间去接力读上几本好书,别让读书日的仪式最终流于形式。【详细

  微言大义:

  @影落寒溪W: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

  @崔饼饼环游记:人生没有白读的书。

  @牛牛长相伴:好好读书,驱赶迷茫。

  @iBingo: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Lydia的猫呢:多读书,有好处的,别当只会骂脏话的键盘侠。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书籍的生命是被阅读唤醒的。正如有人所言,节日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纪念,更在于在这一天做具有相同意义的事,从而形成强大的共识生长力和行为影响力。今天,市场经济的名利考验、网络时代的信息浪潮,让这一代读书人也面临“平静书桌”的问题。当然,尽信书不如无书。欲洞察真相并求取真知,坚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第一要务。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世界图书日:相信知识和理性的力量

2020-04-23 13:1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今年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这一天也终将成为一个令人难忘的“读书日”。当新冠肺炎疫情为全球按下“暂停键”时,人们的阅读行为却并未停止,各类阅读推广活动搬到“云端”,全民阅读参与度进一步提升。

  用读书来充实生活

  疫情难阻书香,阅读润泽心田。疫情突如其来,打乱了我们正常的生活节奏,但也给“宅”在家里的人们带来了难得的时光。不少人纷纷选择回归阅读,用读书充实生活,从书籍中汲取力量。犹记得,一张患者戴着口罩在武汉方舱医院读书的照片,在社交媒体广为流传。令人动容的不仅是他阅读的那份专注,更是他从阅读中得到的面对疫病的乐观与从容。【详细

  报告显示,这段时间瘟疫题材图书备受关注。许多人开始认真学习一些以往并不关注的科学知识与历史:什么是冠状病毒、一百年前为何暴发大流感、人类有哪些防疫经验……阅读是一场系统深入的科普,有网友在阅读《血疫》一书后写道“每个人做好日常防护,注意清洁卫生是避免重大卫生事故的良药。”【详细

  听书不能代替看书

  为何成人留给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在这个流量奔涌的时代,碎片化信息占用了人们大部分时间。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青壮年尤爱数字阅读,三成以上的国民有听书习惯。这些随新技术而兴起的学习方式便捷高效,各有优势。只要能从书中获益,就值得提倡。但“听书”毕竟不能代替“看书”,静下心来,让思绪钻进一本纸质书时所领略的语言之美、文字之力,并非信息浏览和侧耳聆听所能比拟。【详细

  就算退一步,从功利的角度考量,世界上很多事情已经有前人经历过、思考过、解决过,如果能从有价的书中,读到他人无价的经验教训或者思想成果作为借鉴,未免太过划算。而放大到整个舆论环境,如果人们都能够及时更新认知,至少通过阅读明白自己的无知,知道要尊重科学与常识,又怎么会动辄为浅显小事吵得一地鸡毛?【详细

  要相信知识的力量

  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心中必有“诗和远方”,也自有日常生活的春夏秋冬。阅读从来不是要让人双脚离开大地,从来不是鼓励人们远离生活,恰恰相反,是要让人即便遭遇困难,依然能够勇毅前行,即便知道人生路上总有坎坷,依然能够笑迎挑战。阅读给人带来的,不是消极和虚无,而是希望和力量,是雄健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详细

  世界读书日的意义是给读书增加仪式感,说明读书不仅是个人的事,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同时也是社会的事,可以提升社会的文明高度。无论出于个人需求,还是社会需要,年人均阅读量不足5本,这一数字都亟待提高。不妨在忙碌中挤些缝隙留给阅读,利用一切碎片化的时间去接力读上几本好书,别让读书日的仪式最终流于形式。【详细

  微言大义:

  @影落寒溪W: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

  @崔饼饼环游记:人生没有白读的书。

  @牛牛长相伴:好好读书,驱赶迷茫。

  @iBingo: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Lydia的猫呢:多读书,有好处的,别当只会骂脏话的键盘侠。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书籍的生命是被阅读唤醒的。正如有人所言,节日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纪念,更在于在这一天做具有相同意义的事,从而形成强大的共识生长力和行为影响力。今天,市场经济的名利考验、网络时代的信息浪潮,让这一代读书人也面临“平静书桌”的问题。当然,尽信书不如无书。欲洞察真相并求取真知,坚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第一要务。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