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阅读筑起精神防线

2020年04月23日 06:48   来源:光明日报   陈雪

  今年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这一天也终将成为一个令人难忘的“读书日”。当新冠肺炎疫情为全球按下“暂停键”时,人们的阅读行为却并未停止,各类阅读推广活动搬到“云端”,全民阅读参与度进一步提升。光明日报联合腾讯公司、京东集团、阅文集团、微信读书发布的《阅读大数据报告(第三季)》显示,今年第一季度,电子书阅读时长及纸质书销售量都有不同程度增长,阅读成为疫情期间重要生活方式,人们在长时间深度阅读中找到了阅读真谛。阅读,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为我们构筑了一道精神防线。

  选择阅读,就是相信知识的力量。报告显示,这段时间瘟疫题材图书备受关注。许多人开始认真学习一些以往并不关注的科学知识与历史:什么是冠状病毒、一百年前为何暴发大流感、人类有哪些防疫经验……阅读是一场系统深入的科普,有网友在阅读《血疫》一书后写道“每个人做好日常防护,注意清洁卫生是避免重大卫生事故的良药。”疫情期间,这样的读者越来越多,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下,多一个人相信科学,多一个人求知,我们的健康也就多了一份保障。在今天看来,学习历史、储备科学知识,无疑是一次精神“免疫”。

  隔离时光,唯有阅读让人超越时空。《报告》提到,第一季度“深度阅读回归主流,大部头名著受青睐”,突发疫情不仅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对心理健康造成一定影响,有人在居家隔离中产生焦虑空虚等情绪,也有人在隔离时光中重拾深度阅读的乐趣。“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文心雕龙》中谈及的“神思”就是这样一种开阔的精神状态。每阅读一本经典书籍,就是对人类精神境界的一次攀登。读者不再聚焦眼下的疫情焦虑,而是在阅读中跨越时间、空间,望见更高更远的世界。优质阅读可以触发心灵知觉,即便足不出户也能思接千载,从这个层面来说,疫期阅读是对心灵的守护。

  在阅读中,完成一次生命教育。“世界读书日”这一天,光明日报推出“名人荐书”活动,梁晓声、张文宏等人向读者推荐了《中国哲学十八讲》《学者的人间情怀》等书。这些图书不是教人知识的工具书,不能让我们在短时间内学会某种技能,但这些书都与生命教育有关。疫情让我们看到生命的脆弱,而阅读教会我们珍视生命,帮助我们建设起共同情感认知。跨越空间的距离,共读一本好书,越多的人参与到阅读中来,人类的精神防线才会越加坚固。

  每年4月23日,人们以阅读之名相聚,而在这一天结束后,也要让阅读一直留在我们身边。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阅读筑起精神防线

2020-04-23 06:48 来源:光明日报 陈雪

  今年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这一天也终将成为一个令人难忘的“读书日”。当新冠肺炎疫情为全球按下“暂停键”时,人们的阅读行为却并未停止,各类阅读推广活动搬到“云端”,全民阅读参与度进一步提升。光明日报联合腾讯公司、京东集团、阅文集团、微信读书发布的《阅读大数据报告(第三季)》显示,今年第一季度,电子书阅读时长及纸质书销售量都有不同程度增长,阅读成为疫情期间重要生活方式,人们在长时间深度阅读中找到了阅读真谛。阅读,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为我们构筑了一道精神防线。

  选择阅读,就是相信知识的力量。报告显示,这段时间瘟疫题材图书备受关注。许多人开始认真学习一些以往并不关注的科学知识与历史:什么是冠状病毒、一百年前为何暴发大流感、人类有哪些防疫经验……阅读是一场系统深入的科普,有网友在阅读《血疫》一书后写道“每个人做好日常防护,注意清洁卫生是避免重大卫生事故的良药。”疫情期间,这样的读者越来越多,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下,多一个人相信科学,多一个人求知,我们的健康也就多了一份保障。在今天看来,学习历史、储备科学知识,无疑是一次精神“免疫”。

  隔离时光,唯有阅读让人超越时空。《报告》提到,第一季度“深度阅读回归主流,大部头名著受青睐”,突发疫情不仅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对心理健康造成一定影响,有人在居家隔离中产生焦虑空虚等情绪,也有人在隔离时光中重拾深度阅读的乐趣。“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文心雕龙》中谈及的“神思”就是这样一种开阔的精神状态。每阅读一本经典书籍,就是对人类精神境界的一次攀登。读者不再聚焦眼下的疫情焦虑,而是在阅读中跨越时间、空间,望见更高更远的世界。优质阅读可以触发心灵知觉,即便足不出户也能思接千载,从这个层面来说,疫期阅读是对心灵的守护。

  在阅读中,完成一次生命教育。“世界读书日”这一天,光明日报推出“名人荐书”活动,梁晓声、张文宏等人向读者推荐了《中国哲学十八讲》《学者的人间情怀》等书。这些图书不是教人知识的工具书,不能让我们在短时间内学会某种技能,但这些书都与生命教育有关。疫情让我们看到生命的脆弱,而阅读教会我们珍视生命,帮助我们建设起共同情感认知。跨越空间的距离,共读一本好书,越多的人参与到阅读中来,人类的精神防线才会越加坚固。

  每年4月23日,人们以阅读之名相聚,而在这一天结束后,也要让阅读一直留在我们身边。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