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近日,青岛市公安部门通报,出入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的6000余人信息遭泄露,3人被行政拘留。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这起案件敲响了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警钟。
信息安全风险陡增
疫情防控期间,饭店、农贸市场、超市、银行等一些人流密集场所对出入人员进行个人信息登记,既有助于在发现确诊病例之后方便查找接触者,也有利于开展相应的流行病学调查。但不难发现,一些商户手工登记的表格随意摆放,无人看管,个人姓名、电话、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等信息无异于“裸奔”,公众不仅面临无良商家的电话骚扰,信息还可能被诈骗分子利用,造成经济损失。【详细】
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没有道理。有些地方,登记表随意翻看,没人来管;登记台无人值守,没人理会;信息册随处一放,没人在意;至于说保管几天、怎么销毁,更没啥规定……种种乱象,使信息安全风险陡增。要真的因防控疫情造成个人信息泄露,岂非次生灾害?【详细】
依法依规明确权限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公共场所的个人信息登记,首先要依法依规明确权限——哪些机构、单位可以登记,登记哪些项目,以及使用什么软件系统登记,都需要明确,不能让不法分子和无良商家打着疫情防控的幌子随意收集他人信息。【详细】
在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规定不少,多是规范侵犯个人信息造成后果的行为,震慑力度不大。特别是,针对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多为治安处罚,鲜见有侵权人受到更严厉的惩处。比如,有人利用技术非法获取购物平台用户信息来牟利,往往相应的处罚偏轻。如此语境下,因泄露涉疫个人信息被行拘事件,为保护个人隐私提出更现实的要求。【详细】
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按照行业条块,主管部门应对主管领域企业、单位登记的个人信息储存管理情况进行摸排督查,并要求指定专人负责个人信息管理,一旦出现泄露要追究其责任,依法惩处;对疫情防控失去价值的信息,应及时销毁,并对数据销毁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督。对泄露个人信息案件应发现一起严惩一起。由网信、公安等部门组织开展打击违规违法收集、使用、公开个人信息专项行动,对造成个人信息大量泄露的事件及时处置,依法严厉打击涉及个人信息犯罪的违法行为。【详细】
信息销毁上,走哪些渠道、经哪些流程,要有统一要求。像这样,以一整套有章法、有效率、有力度、受监督的程序应对大面积信息登记工作,那么漏洞和隐患出在哪里,便能一目了然,并被迅速处置。信息安全的风险极大减小,于疫情防控,也有百利而无一害。打好这场疫情防控的总体战、阻击战,标准化管理的智慧还要多用善用才是。【详细】
微言大义:
@力勤:这名单为什么这么容易就得到了?
@西流一位:个人信息泄露已经是个老问题,破题必须从细节、实招上入手。
@小小方:平时最怕二手房中介打骚扰电话,如今进店咨询反而要留下一大堆个人信息。
@琼山:留下的这些信息表面看是为了疫情防控,但会不会有泄露的风险?
@liya康:犯罪成本过低,导致不法分子铤而走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海量的个人信息是如何被储存管理的,最终又去向哪里,不能成为一笔糊涂账。只有进一步明确信息收集主体和法律责任,细化信息征集内容,让公众知晓个人信息的状态和去向,才能防止过度征集和隐私泄露的情况,使人们真正安心。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