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对冠心病、心绞痛等患者而言,价格低、见效快的硝酸甘油是关键时刻的急救药。可最近,不少患者发现,常备的“救命药”不仅价格涨了好几倍,有些药店还断货了。价格方面,过去每瓶100片装,零售价16元;今年换成15片独立包装,零售价25.7元,单片涨价近11倍。厂家回应,涨价是换了新包装,过去是机器自动生产线,换新包装后生产线用不了,改成了手工包装,所以生产效率也受到影响。(6月3日《工人日报》)
换包装不是疯狂涨价的理由
药还是原来的药,只是更换了包装,便价格狂飙,这样的现象令人难以接受。诚然,更换包装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硝酸甘油开瓶后有效期较短,患者一次吃不完容易造成浪费,改为15片小包装即可有效避免浪费,但换装后,价格上涨幅度之大令人疑虑重重。
对于一家占据全国70%市场的药企来说,成本和工时增加导致药品价格狂涨的说法,不足以服众,其中有没有利益因素驱使、垄断因素作祟,值得追问。从常识常理讲,药企卖的是药品,而不是包装,仅仅因更换包装就导致药品涨价近11倍,难免有借机涨价、牟取暴利之嫌。在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包装成本怎可能如此高居不下?“救命药”价格狂涨,真的是正常市场化行为吗?【详细】
究竟合理不合理,不能听消费者和企业互倒苦水
这些年,救命药自己喊“救命”的例子不胜枚举,像鱼精蛋白、他巴唑、放线菌素D、促皮质素等,都出现过不同程度、不同地域的短缺现象。药企当然也要吃饭,不过,在这波“分包装潮”里,借机涨价的心究竟存在不存在呢?企业都是逐利的,药企也不是福利院,只要监管稍微走神分心一些,价格上的冲动恐怕古今中外都是一样一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硝酸甘油单片涨价近11倍究竟合理不合理,显然不能听消费者和企业之间互倒苦水。【详细】
显然,医药管理部门、市场监管机构义不容辞——只有它们才具有调查、监督、治理的权力。当然,管理要有的放矢、有理有据。在搞清各种合理与不合理的成本、是否存在蓄意垄断和炒作等基础之上,给出对策、做出决断,才禁得住社会各方面的推敲,有利于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确保市场公平有序,破解“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上述工作也是对管理部门此前多次出台“药品降价令”后,廉价药消失或者换个“马甲”再高价上市的纠偏。话又说回来,什么才是“合理的药价”?较为理性的态度是,在确保药品质量的前提下,“患者买得起、药企有利润、医保可承受”应是评价的核心依据。【详细】
“有形之手”不能缺位
这件事立了一个坏榜样,如果靠换换包装,换换名字就能把老药弄得跟新药一样,就能卖出天与地差别的价格,那还有谁愿意创新呢?都来投机取巧好了。如果大家都以自己的市场地位说事,那么垄断企业是不是可以把价格抬到天上去,市场份额高的企业就可以为所欲为,那么谁来照顾民生呢?【详细】
建立完善的廉价药国家保障制度是治本之策,也是业内共识。对临床必需、不可替代的药品,国家应建立储备保障制度,由专门机构及专人负责该类药品的采购、储备及调拨,同时形成一套补偿和激励机制,让药企有合理利润。在确保廉价药正常生产的前提下,开辟廉价药专供渠道,确保廉价药重回市场。此外,对各种乱涨价行为,监管部门不能坐视不管。【详细】
微言大义:
@风开季节:救命药涨价,对患者来说,不买就肯定会没命,而买又贵得要命,如何是好?
@贵贵的蒲公英:药品换包装是件正常的事,但是不能以更换新包装为由而随意涨价,救命的是药品而不是包装,如果药企为了追求利益不择手段,不仅会增加患者的负担,还会导致市场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甚至扰乱正常的医疗秩序。
@飘的微博123:市场经济没有错,但是一定不能缺乏监管!
@绽放余晖:以前买才几块,现在都几十了。没办法也要买。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和普通商品不同,药品重在治疗疾病,以换包装为由疯狂涨价,实在说不过去。企业是追逐利润的,单指望企业一直生产利润微薄的廉价药,肯定也是不现实的。监管部门要有所作为,一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廉价药国家保障制度,另一方面则要严格审批,对乱涨价行为进行约束。“患者买得起、药企有利润、医保可承受”,这才是最合理的药价。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