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救命药疯涨,包装来“背锅”?

2019年06月05日 07:49   来源:红网   邓海建

  过去每瓶100片装,零售价16元;今年换成15片独立包装,零售价25.7元——冠心病“救命药”硝酸甘油单片涨价近11倍。北京益民药业公司心脑血管类主打产品为硝酸甘油系列,一直占据全国该产品的70%的市场。公司解释称:包装换新后,过去的生产线用不了了,改为手工包装,于是成本和工时都增加了。(6月3日《工人日报》)

  一大瓶子的救命药,换了精致的“分包装”,价格就飞上了天。这种买椟还珠的逻辑,在月饼等商品的身上早就演绎得淋漓尽致。豪华包装这种“挣快钱”的手法,在普通商品领域顶多是个见仁见智的道德话题,爱买不买、周瑜打黄盖;但如果批量用在药品领域、尤其还是救命的常用药,这大概就跟趁火打劫没什么差别了。

  客观地说,硝酸甘油单片涨价,当然也不是没有合理性可言:比如原材料暂时性断货,导致终端价格水涨船高;又比如换包装确实带来成本上扬,价值自然要重新定义价格;再比如硝酸甘油大多是在心绞痛发作时含服,100片装的大瓶药开封后往往会造成很多浪费,换成小包装也不是毫无道理……不过,从终端价格来讲,从几块钱一瓶涨价到几十块钱一盒、甚至仍在很多城市出现一盒难求的状况,这恐怕就不能仅仅靠市场的无形手来调节供求了。

  道理很简单:硝酸甘油这种药品,对于冠心病患者等来说,这是性命攸关的刚需,买不买得起、买不买得到,是生命权益上的底线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职能部门有两重基本责任:一是拓宽原料药供应渠道,打击原料药垄断涨价行为;二是落实终端价格监管,不挣钱固然不合理、狮子大开口也要遏止。即便是涨价天经地义,公共财政恐怕也应该稀释或分担部分压力,而不应该让消费者和药厂厮杀博弈。

  这些年,救命药自己喊“救命”的例子不胜枚举,像鱼精蛋白、他巴唑、放线菌素D、促皮质素等,都出现过不同程度、不同地域的短缺现象。药企当然也要吃饭,不过,在这波“分包装潮”里,借机涨价的心究竟存在不存在呢?企业都是逐利的,药企也不是福利院,只要监管稍微走神分心一些,价格上的冲动恐怕古今中外都是一样一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硝酸甘油单片涨价近11倍究竟合理不合理,显然不能听消费者和企业之间互倒苦水。

  若干年前,医院里的药片是可以简装出售的;若干年后,这种迹象几乎已经灭绝。今天,终端分装密封的技术更为成熟,医院或药店里却反而买不到那种“需要多少买多少粒”的药片,这究竟是药品领域的进步还是利益裹挟的退步呢?

  总之,廉价救命药一片难求,这个问题不能只是让药企来想办法解决。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