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工人日报》报道,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必备急救药——硝酸甘油,最近一段时间里接连暴涨,从过去的100片16元,到如今15片25.7元,每片涨价近11倍。
短时间里这么惊人的涨幅,莫非有什么特殊原因?记者找到国内最大的生产商——北京益民药业公司,了解之后发现原因只有一个,换包装了,原先100片一瓶,现在改成15片一瓶了。
为什么换包装,是因为开了瓶以后有保质期,100片一瓶很多都浪费了,改少以后不浪费了。而为什么换个包装就涨价,对方解释,过去定价过低。如今涨价,一方面是换了新包装,过去100片生产是单独定制的机器自动生产线,现在换新包装后,过去的生产线用不了了,改成了手工包装,所以生产效率也受到影响。“过去100片包装大概一周能生产3批,现在改了新包装后,1个月生产1批,所以整个包装成本和工时也都增加了。”
整件事情有很多荒唐之处,首先自然是价格。换包装换生产线,增加成本是必然的,售价上有所变动,也可以理解,现在人工成本又比较高,不能要求药品不涨价,但这么个涨法,就不是所谓增加成本能解释的,而是一种恶性涨法,是对患者的一种直接伤害,非常之粗暴。
别的企业换生产线是让生产效率更高,益民恰恰相反,而且低得不只一丁点,益民是怎么管理企业的?既然知道换生产线会造成效率大降,就该作出相应的处置,有所准备,而不能任由被动发生,这是对患者的不负责任也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背弃。药企有责任维护价格的基本稳定,何况益民药业号称占据全国该产品70%的市场。因生产效率下降少生产那么多药品,由谁来填补,益民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这样一家在业内有决定性影响、在市场有决定性作用的企业,怎么能任性地说涨就涨,说少生产就少生产呢?如今,市场上价格暴涨,还经常断货,买不到药,责任由谁来背?
问题出在市场上,答案也在市场里。药品市场本身就有比较高的准入门槛,哪怕是一般药品,新进企业要想获得生产资格、获得相关资质,需要经过严格认证,时间短不了。生产出来想进入市场进入医保又需要比较长的周期。缺少足够多的后来者,所以,市场竞争法则有时候会失灵。这就导致药品有时呈现一种非理性的状态,同样的药价格相差悬殊,同样的药不同的包装价格相差悬殊。换个马甲就涨价的事不是一两回了,已经成为药企淘汰低价药的一种惯用手法。显然,这些都给了益民说涨就涨让市场被动接受的底气。
这件事立了一个坏榜样,如果靠换换包装,换换名字就能把老药弄得跟新药一样,就能卖出天与地差别的价格,那还有谁愿意创新呢?都来投机取巧好了。如果大家都以自己的市场地位说事,那么垄断企业是不是可以把价格抬到天上去,市场份额高的企业就可以为所欲为,那么谁来照顾民生呢?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