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换包装不是“救命药”价格狂涨的理由

2019年06月05日 07:13   来源:羊城晚报   陈广江

  对冠心病、心绞痛等患者而言,价格低、见效快的硝酸甘油是关键时刻的急救药。可最近,不少患者发现,常备的“救命药”不仅价格涨了好几倍,一些药店还断货了。记者发现,从过去的100片16元,到如今15片25.7元,硝酸甘油每片涨价近11倍。药企称,包装换新后,过去的生产线用不了,改为手工包装,成本和工时都有所增加。(6月3日工人日报)

  药还是原来的药,只是更换了包装,便价格狂飙,这样的现象令人难以接受。诚然,更换包装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硝酸甘油开瓶后有效期较短,患者一次吃不完容易造成浪费,改为15片小包装即可有效避免浪费,但换装后,价格上涨幅度之大令人疑虑重重。

  对于一家占据全国70%市场的药企来说,成本和工时增加导致药品价格狂涨的说法,不足以服众,其中有没有利益因素驱使、垄断因素作祟,值得追问。从常识常理讲,药企卖的是药品,而不是包装,仅仅因更换包装就导致药品涨价近11倍,难免有借机涨价、牟取暴利之嫌。在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包装成本怎可能如此高居不下?“救命药”价格狂涨,真的是正常市场化行为吗?

  其实,“救命药”涨价和断供现象已引发社会关注。近期有媒体采访多地医药市场、医院、药厂和药品流通企业发现,近两年来先后有100多种药品“火箭式”涨价数倍乃至数十倍,其中大多是疗效确切、价格低廉的常用药。

  药品是特殊商品,药价单靠市场的自我调节并不妥当。目前,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已取消,药企及药店可根据市场变化调节生产和销售,但市场“无形之手”也有失灵的时候,特别是当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药品价格上涨过快时,“有形之手”不能缺位。

  建立完善的廉价药国家保障制度是治本之策,也是业内共识。对临床必需、不可替代的药品,国家应建立储备保障制度,由专门机构及专人负责该类药品的采购、储备及调拨,同时形成一套补偿和激励机制,让药企有合理利润。在确保廉价药正常生产的前提下,开辟廉价药专供渠道,确保廉价药重回市场。此外,对各种乱涨价行为,监管部门不能坐视不管。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