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养生变“杀生” 别拿自己身体当“试验田”

2019年03月21日 13:59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湖南郴州市一名51岁女子盲目养生,在家将20多种水果混合榨汁,简单过滤后注射到静脉,导致全身感染严重,经过5天抢救,脱离危险。另一名与果汁养生有关的女士就没有这么幸运了。34岁的北京女子林丽(化名)长期喝自己代理的同一款果汁。近日,林丽感冒高烧数天,始终没有去医院看病,喝着果汁、吃着产品,任由发烧,“她说她老师说这是身体在排毒”,终因肺部严重感染抢救无效死亡。

  这哪里是养生,分明是玩命

  只要具备中学生物知识的人,都应该清楚人体器官构造和运行,乃是非常精密的,一丝不苟。身体需要最基本的营养元素平衡,营养供应不足会造成紊乱,影响生命系统的正常维系;血液则对异物形成排斥反应,如果有杂质进入,会引起剧烈的免疫反应,影响到脏器运行,严重者会危及生命。【详细

  两起新增的养生悲剧,实在让人痛心,在科学昌明的当下,在媒体不断辟谣养生误区的今日,为何这样的悲剧一再上演?几十年来,一些奇葩养生法都曾经风靡一时。鸡血疗法、甩手疗法、喝红茶菌、喝绿豆汤、生吃茄子……这些曾经被传得神之又神的养生高招,如今都已经被证实毫无疗效,甚至有害健康。可是,奇葩养生换个马甲,换个方式,换个说法,换个地盘,就可以再次招摇过市。可怕的是,每一种匪夷所思的养生模式,明明违背医学常识,总是信者众多。养生演变为“杀生”,也无法阻挡有人往这养生的坑里跳。【详细

  拿什么拯救误入歧途的养生?

  我们徒有养生意识,却没有正确的养生理念和方式。是时候让我们的养生意识等等我们的养生理念,并且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养生体系了。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做到“有破有立”。所谓“破”,就是破除那些不正确、不科学的养生理念,远离各种各样的养生谣言。尤其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网络平台、自媒体高度发达,其中很多都属于养生类的,上面的信息鱼龙混杂、错谬百出,如果完全按着去做,极有可能不受其益反受其害。所以说,未经权威人士或权威媒体证实的养生信息,不要盲目相信,更不要盲目实践,应是科学养生第一条。

  而所谓“立”,就是帮助公众掌握更多、更完整系统的科学养生常识。这当中,权威渠道、权威信息很关键,有关部门尤其是医疗机构,既要对各种虚假、错误的养生常识积极辟谣,又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向公众宣传、普及正确的养生常识和理念。对美好生活、健康中国而言,这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详细

  科学理性精神不可缺

  “注射果汁”和“喝果汁排毒”或许是个案,但反映的确是一种普遍的养生乱象。养生科普工作的急迫性如今更加凸显。让更多人摸准科学养生的脉,不再上假养生的当,依旧是一个严峻的现实课题。对热衷养生一族来说,也应该自觉地远离各种各样的养生谣言,迷途知返,不要再拿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当“试验田”。【详细

  “直销+伪科学=人命韭菜的戴维斯双杀”。所以政策执法之余,个体基本科学素养也是关键。否则,深信不疑,有病不医,甚至不惜与家人反目,各种作死,拦都拦不住,也确让人不知如何置评。【详细

  微言大义:

  @牙齿矫正医生柯松林:可悲可叹啊!

  @语不惜:静脉是用来输液的,不是用来喝果汁的。而且这样做也非常危险。

  @厉害了喂小姐姐:有病还是科学治疗吧。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用鲜榨果汁输液、患病只喝果汁……一则则匪夷所思的养生信息,竟有人深信不疑,不免令人唏嘘。这背后一方面是一些公众缺乏科学素养,另一方面则是虚假信息泛滥。为避免此类悲剧发生,需要培养公众的科学理性精神,增强辨识力,也需要彻底清理各类虚假的养生信息,严厉打击利用谬论牟利的行为,这是健康中国的重要一环。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