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科技是在不断更新升级中发展的,就像人类在面临病毒感染危险时要有相应的医学防治手段一样,用互联网技术的积极作用消除负面影响,守牢信息安全、数据保护的“底线”,也是科技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2019年央视3·15晚会介绍了手机APP泄露个人隐私信息的案例。这些数据的泄露,意味着原本应该被严密保护的个人信息,成了被明码标价、公开兜售的商品,也意味着一个个用户将因此成为广告、营销人员的目标。同时,这些数据也被运用到各个领域,最典型的就是大数据杀熟、大数据诈骗。而在过去的一年里,有效的诈骗举报达数万例,其中涉及的身份冒充、资费代扣等,都与大数据泄露有关。
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推送,让你变得更加依赖互联网的同时,也可能会像“病毒”一样侵蚀着你的“个人隐私”,消磨着你的忍耐力。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愈发普及,人们每天接受到的信息也更加繁杂,部分用户选择不看,部分用户只看标题,这让很多互联网企业很头疼。如何准确无误地将广告投送给目标用户,这是一道难题。于是,商家就开始在收集用户数据上下功夫,因为只有了解了用户的喜好,才能对其进行精准营销。
国内一些手机APP在获取用户权限时的声明条款并不明确,收集权限的操作也缺乏统一规范,而用户又很难感知各项权限的授权有哪些区别。用户如果不给授权,就无法进行接下来的应用操作;而如果给了授权,就意味着要开放自身的隐私。相比之下,更为了解后台运营、技术操作的手机应用开发商、互联网商家等显然占据了主动优势,这就造成了用户与商家之间在开放隐私权限方面的信息不对称。
这样一来,互联网商家除了收集到用户的手机号,还拥有相当详细的用户个人资料,其掌握的信息远比手机运营商更丰富,当然也就更加值钱。这些商家将日积月累收集来的用户信息形成一个数据库,进行大数据匹配,对用户开展营销,更有甚者竟利用此类信息进行诈骗。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带给大众更多便利的“黑科技”一旦被不法商贩利用,“黑科技”很可能就成了“黑”科技。
面对大数据杀熟、互联网诈骗等花样翻新的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措施也理应更新升级。那么如何才能在高级别上保障用户的数据安全,更大程度维护消费者隐私的“底线”呢?
首先,有必要建立更加系统的互联网大数据监管机制,强化法律监督,对目前已经发现的违法企业和相关责任人加大惩戒力度。只有具备高度完善的监管机制和流程,制定更加严厉的处罚措施,才能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让试图铤而走险者望而却步,从而实实在在地保障消费者的隐私权。
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是,要提醒用户注意识别各类互联网软件的隐私保护模式,尤其是在涉及消费或有金钱往来的网络应用操作时,要绷紧隐私保护这根“弦”,反复核查确认隐私权限授权范围,以防信息泄露导致财产损失。
与此同时,为了减少科技发展带来的弊端,要重视在产业化之前做好技术方面的防控准备。要继续加强技术开发,鼓励研制更高级更安全的网络数据技术,如区块链等新型技术。科技是在不断更新升级中发展的,就像人类在面临病毒感染危险时要有相应的医学防治手段一样,用互联网技术的积极作用消除负面影响,守牢信息安全、数据保护的“底线”,也是科技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打假”变“假打”,是问题也是警示
APP不能成为侵犯个人隐私的“重灾区”
(责任编辑:年巍)